失根的蘭花?-- 海外亞裔的美麗與哀愁:學生篇

此系列想來分享我在海外觀察到的、有關亞裔的一些歷史背景和自我認同、以及美國社會對亞裔文化不會明說的刻板印象。不過這也都只是我的片面觀察與經驗,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單純希望能記錄一些群體的經歷,並非造成種族對立。



我在美國中西部近郊的一個高中任教。通常不是在美國東西兩岸的大城市,又是在郊區的話,華人不會太多,當地種族的組成也會比較單一。我是我們學區裡第一個,到現在也還是唯一的一個中文老師。到學校的第一年,全校除了我和其他兩個老師之外,其他的上百個教職員全都是白人。我從在台灣身為一個「多數」,到這美國玉米田變成了「少數中的少數」,很難不會對自己的膚色感到敏感,也開始觀察和關心起種族議題。



除了沒有亞裔面孔的同事外,我的學區內有亞裔背景的學生也算是寥寥可數。而從這些為數寶貴的亞裔學生身上我也觀察到,他們並不是像我一樣,為中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自豪。反而這與生俱來的亞洲人臉孔,在他們成長的時候,多少造成他們的迷惘與困惑。





學校裡的亞裔學生

就我教書這些年自己的不負責任簡單觀察,發現學校裡有兩群很不一樣的亞裔學生。



第一類的學生對亞洲文化有認同感或至少有好奇心。他們會跑來上我的中文課,一直上到沒有課可以再跟我繼續修為止。甚至積極的找我在校內成立亞洲社,希望推廣自己所屬的文化。他們也跟我說,學校開設了中文課,讓他們有種自己的文化被看到的感覺,終於不再覺得在學校裡像是隱形人。



另一類的亞裔學生則是在走廊上會特意避開我。我如果對他們微笑一下,還會嚇到他們腳步加快,像看到鬼似的逃走。這類的學生不喜歡自己只被定義為亞裔,因此有點極端的不想與任何亞洲事務沾上邊。他們的外語課會去選西班牙語或其他語言,如果音樂劇要安排亞洲人的角色給他們,他們也會拒絕演出。說到底我覺得這類的亞裔學生對自身血脈文化沒有認同感,甚至可能有點自卑。因為覺得亞裔文化在當地不夠酷,所以不想被貼上亞裔標籤。也或許他們的自我認同迷惘,正在摸索自己除了有一張亞洲臉孔,還有什麼其他潛力,因此就採取很決絕的手段,將自身與亞洲的連結切得一乾二淨。





亞裔的成長經驗

也不能怪有些學生如此排斥自己的亞裔出生。身為少數族群,他們從小到大不常看得到跟自己面孔相似的人,而在學校裡,課程也很少能接觸到有關亞洲的內容。



美國學校所教的歷史跟我們在台灣學的是很不同的。



在太平洋另一頭的台灣,小時候在歷史課上會學到中國五千年的輝煌文化。大唐盛世、鄭和下西洋等、成吉思汗還拓展版圖到歐洲去。記得以前在學這些中國歷史上的興盛時期,會讓我有一種引以為傲的感覺。(然後清朝之後一連串的割地和戰敗條款就會背到眼神死😵)



而美國學生的歷史課本裡,不是沒有與中國文化有關的史事,也是會談到中國的四大發明。但畢竟太平洋另一端發生的事與美國建國的歷史較為無關,所以我找學生的歷史課本翻翻後發現,大部分的著重點是歐州歷史、美國獨立戰爭、美國南北內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稍微提到亞裔的部分,可能是在19世紀後期,許多中國移民來蓋鐵路,以及其後在美國頒布的排華政策。



課本上讀不出光榮感,現實生活中,這些亞裔學生也可能或多或少經歷過一些有意、無意的玩笑或歧視。



兒童級的亞洲刻板印象,像是數學很好、都會功夫、都會彈鋼琴、然後開車技術很差。這種小兒科級的言論現在偶爾聽到就一笑置之,懶得耗費心力去解釋或糾正。但有一些笑不出來等級的歧視性言語,或多或少會造成痛楚的,為避免篇幅過長之後將再另寫文章分享我在教學現場、以及社會上遇到的。



但若是因為這些社會上不成熟的歧視性刻板印象,就不喜歡、甚至是想逃避自己是亞裔這個事實,我總覺得到後來,因為缺乏自我認同,不喜歡某部份的自己,活得也不會開心。總有一天他們還是會想要尋根的,內心缺了一塊,就不能活成完整的自己。



某年夏天台灣科技部曾舉辦一個「候鳥計畫」,讓海外的台灣青年回台一個暑假實習、認識家鄉。那時候我去擔任隊輔,認識了一群華裔朋友。當時就聽其中有人分享到,自己國高中時都特意避開中文課,大學的時候,突然有興趣尋根學習中文了。另外印象很深的是,聽他們提到,當他們回到台灣時,總覺得自己像是外國人,會有點格格不入。但當他們回到美國、加拿大時,卻又反而會覺得自己骨子裡還是台灣人。這種夾在兩種文化之間,無法覺得完全屬於任何一邊,常使他們覺得惆悵。



這種惆悵,難以化解。怎麼說呢,從另一個角度看,說不定可以解讀成他們兩邊都可以融入,而他們的世界,又更大了一點吧。




***失根的蘭花?-- 海外亞裔的美麗與哀愁 系列文章***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美國高中學生一天的作息

美國高中 -- 如何懲處學生?

玉米田裡學學玉米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