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找自己」標籤的文章

找自己 -- Me, My Tent, and I

圖片
Never had I ever thought that I would have gone camping alone in a desert for two nights. Just by myself? No way. That’s too hard. I am not strong enough. I’m not fun enough. I need a funny partner who can make me laugh. I’m not spontaneous enough. I need a partner who is a free spirit to bring me out of my comfort zones. I’m just not capable enough. So I need whoever or I won’t be able to survive in this world as a single woman. But I did it. The desert at night time was so calming. I listened to the wind and the bugs, as if they were trying to catch up. That sunrise was surreal. I had to hold my breath and not blink just not to miss any second. I listened to the desert, listened to this quiet land, and listened to myself. With all the alone time that I had during these solo trips, I listened to my inner voice. I started to realize that I am fun enough to make myself happy, and that I am adventurous enough to make these adventures happen. I finally began to believe in myself. Little b

找自己 -- 喜歡上我的冬天

圖片
身為一個被台中的晴空萬里好天氣養大的女兒家,上大學搬到台北後,我一直很不能適應那陰雨綿綿的冬天。來到美國中西部大平原後,發現這裡的冬天除了陰雨綿綿又冷之外,還有更令人受不了的漫漫長夜。早上天很晚才亮,上班要摸黑開車,又很快就天黑,下班繼續摸黑開車,常常都覺得不見天日。 所以每到了秋天,樹葉開始變色之際,在讚嘆這萬紫千紅的大千世界時,我的內心總是開始默默地感到惆悵,覺得又要面對陰冷黑暗,了無生氣的冬天了。 不過今年的我,卻開始欣賞起深秋和冬天的美。 欣賞這蕭瑟土黃的大地,陰鬱灰暗的天空。 焦黃的樹葉,乾枯的草皮,我細細用眼睛品嚐,也別有一番風味。 冷冽的空氣,灌進我每一個毛細孔。這瞬間,我活得很清醒。 彷彿所有生物都冬眠去了,外在一片靜默死寂。襯托出內心的聲音,格外清楚。 當我開始欣賞起一向最不喜歡的季節,我也漸漸喜歡上自己的冬天。 那些自己受不了,真希望自己沒有的特點。 我的多愁善感,我的敏感細膩,我的內向文靜。 我的容易緊張,容易焦慮,容易想太多。 我的不善言辭,臨場反應慢半拍。 我終於承認了,這就是我。 我開始仔細端詳這些以往自己想要掩蓋的特質,並聆聽這些過去被我認定為「瑕疵」所想要傳達的訊息。 冬天的大樹,沒有了樹葉,那些細小的樹枝,像是末梢神經一樣,描繪出大樹的輪廓。 那看似光禿的樹枝,近看其實隱藏著生機,節點裡醞釀著幼芽,隨時準備抽出。 大樹並不是凋零,只是在沉睡,在休息,在冬眠。 當我有意識的正面迎接那一股無以名之的惆悵,不再任由自己無意識的閃躲,才發現, 我的冬天,存在也有其目的。 或許是在提醒我該休息。 或許是讓我活得更深刻。 或許讓我避免了不必要的聲光刺激以及過於表面的互動。 或許是在告訴我,過去的某些傷還需要更多的照料,才能癒合得更完全 。 就像季節的輪替流轉,我的冬天又來了,又走了。 當我的冬天今年出現時,我已不像過去一樣,感到那麼害怕及反抗。就像是老朋友來訪,我開門迎接,並靜心感受,聆聽這冬天帶來的訊息。 今年的冬天,我不只喜歡我光鮮亮麗的一面,也開始欣賞起自己的陰暗面。說不定有天我甚至會愛上我的冬天。 我覺得我更完整了一點。 ***找自己系列文章*** 找自己 -- Me, My Tent, and I 找自己 -- 喜歡上我的冬天 找自己 -- 第一次幫自己辦一場生日趴,在美國唱卡拉OK! 找自己 -- 「Holding Space fo

找自己 -- 第一次幫自己辦一場生日趴,在美國唱卡拉OK!

圖片
不知道你有沒有那種朋友,生日的前一個月就會開始跟你提醒他的生日要到了,然後從一個禮拜前每天都會「不經意」或「不小心」的提到他的生日,讓你想忘也忘不了? 以前的我很難理解這種朋友,對我來說,要我主動提起我的生日要到了這件事,感覺就像是要我伸手去跟人借個十萬塊,實在很難提起勇氣厚著臉皮的去跟別人提醒我的生日。不過我對生日的低調,並不是因為多豁達,可以到連自己的生日都忘記。仔細想想,這其實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議題,存在的危機。是不是內心深處質疑著自己存在的價值?覺得自己渺小到不值得被提起或被慶祝?也因為這樣如果是我覺得蠻重視的朋友真的忘記了我的生日,我是會往玻璃心裡去難過好一陣子的,搞得每到生日內心都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但今年的我,特別想幫自己慶祝生日。 最近幾年,參加過了無數個婚禮、wedding showers 、和 baby showers。社交群體上,每天都會看到各種結婚照或嫩嬰照片,雖然替朋友開心,但難免覺得自己好像被世界給遺忘了,沒有什麼特別的里程碑,沒有一個什麼特別的「典禮」可以邀請大家來一起慶祝。所以今年的我決定幫自己辦一個生日趴踢。我想,能順利平安的活過一年,更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就是一個重要並值得慶祝的里程碑。 就這樣我從生日的一個月前就開始計畫,決定約一些朋友們去一家韓國卡拉OK唱歌。雖然在美國工作這幾年也認識了一些朋友,但當然不像在台灣很多是求學時期就認識,有深厚革命情感的姐妹們。不過既然都決定了,就硬著頭皮去做吧。 這約人的過程真是個赤裸裸的經驗。 首先,對我來說,要叫大家來慶祝「我」,真的是說起來就嘴軟的一大挑戰。而克服嘴軟後,不意外的,我約了有一半以上的人因為各種因素不能參加,所以約人的過程也就變成了一個練習被拒絕的最好機會。其中包涵了各種程度的拒絕,真的有事不能來但非常真誠的約了別天幫我慶生的,訊息過了兩個禮拜才回你說不能來的,或是根本連訊息都已讀不回的,甚至是到前一天竟然跟你說忘記了然後排了別的事情,還有很多是不到當天無法確定的,或是雖然他說會來但我實在心存懷疑的,甚至是人來了但提早走還沒付錢的。 就這樣歷經了情緒三溫暖,以及前一晚的睡不安穩,生日當天的卡拉OK趴踢,結果竟然是出乎意料的順利。大家都唱得很盡興,說會來的朋友都來了,甚至覺得不會來的也來了。我們的包廂就像小型聯合國一樣,大家唱英文歌、中文歌、韓文歌、西班牙文歌,因為蠻多朋友都是一起

找自己 -- 「Holding Space for Oneself」,陪伴自己的情緒浪潮

圖片
某次在跟心理師晤談時,我提到了我那陣子的困擾。那時候只要聽到有人提到某類特定的話題,我常常覺得無法同理,甚至有點生氣,但無法同理的當下我又覺得很羞愧,為什麼自己這麼邪惡沒辦法同理別人的痛。我的心理師反問我,是不是當我有類似的痛楚時,我其實都害怕去直視和感受那個痛,不允許自己有脆弱時刻,所以也才無法體會別人的痛呢? 那時候心理師跟我解釋時,我聽她用了一句英文是「to hold space for yourself」。我事後反覆對這句話思索,覺得真有意思。 「Holding space for someone」 這句英文,多麼美妙的一種境界。 一種給你空間,不給你壓迫感,但對你不離不棄的陪伴,靜靜的在你覺得舒服的距離內守候。 我想如果我能這樣陪伴自己,我也能這樣陪伴我愛的人,我更能懂得我也是值得如此被陪伴。  我答應我心靈深處的那位內在小孩,我會陪著你。 你可以開心,你更可以難過,可以焦慮,可以哀傷,可以生氣。 我願意陪你一起看著所有情緒浪潮打上岸。 不管是漲潮,颱風天的瘋狗浪,甚至是海嘯。 我不會驚慌失措,我不會急著希望你把笑容掛回臉上。 我知道你並不需要我跟著一起大哭大叫,不需要一起發瘋,一起咆哮哀嚎。 我更不會告訴你應該如何感受思考,否定你的情緒,害怕你的眼淚。甚至逃走,把你一個人留在原地。或是打斷你的情緒,轉移話題,只因為我也害怕面對自己的那種情緒。 我會靜靜的,感受你的感受。 我會陪著你,聽你說。真正用心聽,不戴任何有色眼鏡,不帶任何評斷的聽。 我會舒服的待在你身邊,直視你那淌落的眼淚。我知道如果我不舒服,你也無法自在的呈現完整真實的你。 我會讓你感受到我溫暖的存在。讓你知道我懂你的傷與痛。很透澈的同理。 我知道我若能這樣陪著你,這波浪潮遲早會退去,不會凝滯一生。 ***找自己系列文章*** 找自己 -- Me, My Tent, and I 找自己 -- 喜歡上我的冬天 找自己 -- 第一次幫自己辦一場生日趴,在美國唱卡拉OK! 找自己 -- 「Holding Space for Oneself」,陪伴自己的情緒浪潮 找自己 -- 人生的意義?認識並活出自己的獨特性 找自己 -- 做自己,不需要解釋藍莓口味的包子 找自己 -- 面對自己的深層恐懼 找自己 -- 覺醒,找自己的顏色 找自己 -- 你跟自己熟嗎?

找自己 -- 人生的意義?認識並活出自己的獨特性

圖片
成長的過程中我花了許多心思去了解別人,但我好像不曾好好花時間及心力去認識自己。 What's my "thing?"  有些人天生的專長和興趣很好發掘,可能特別會打籃球,或是非常喜歡畫畫。但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不覺得有什麼是我特別喜歡的,或是特別擅長的,甚至是特別有熱情的。正面來說,我好像是個五育均衡的人,什麼都很走中庸之道。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其實是一直找不到我的獨特性, "my thing",或者說是我來到這世界上的意義。  曾經在人生低谷時,攤在床上,盯著天花板的吊扇,轉呀轉的。覺得我就像這吊扇日復一日的轉著,忙著,但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 把自己當成一個研究對象,好好觀察 在自我覺醒的路上,我開始對自己感到好奇,把自己當成一個研究對象一樣,去觀察自己。 有次我看了一本書,叫「Who Are You Meant to Be?」作者在書裡介紹了每個人依照大腦左右腦不同部位的發達程度,如何呈現出8種不同的思考模式和特長。而做完書裡的測驗我真是驚呆了!我竟然是我一開始猜都不會去猜的「藝術家」性格,可見我有多不了解自己。 我一開始覺得,我的測驗結果怎麼可能是個藝術家呢?我畫畫的技術大概是幼稚園的火柴人等級,對逛美術館我也不是有多大的興趣。不過再耐心的進一步看書上解說,發現我還真的是有書裡描述的藝術家性格。原來我屬於右腦中的右腦,感性中的感性,需要可以發揮我的創意,需要可以真實的表達自我與人連結,需要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我才了解,原來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容易想太多。原來很多人並不會像我一樣三不五時就看電視看到喉頭哽咽。原來跟別人比起來我真的比較敏感,心思細膩,感情豐沛,卻也多愁善感。 一開始看到書中講到「想太多」,「多愁善感」,總覺得是比較負面的形容詞。但,那就是我。我也才了解,我會活的像行屍走肉,是因為不了解自己,不懂原來自己有這些需求,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因為沒接受,所以就不能夠超越。 原來我喜歡寫作  以前我對藝術的定義可能太侷限於畫畫。而我喜歡也比較擅長的創作途徑,可能是偏向寫作,這也是到最近才領悟到的。 以前總覺得,寫作,就等於是在學校的國文課寫作文。我從來不覺得寫作文多有趣,也不覺得我特別會寫作文,我的作文也不是會被老師拿來當範本的那種,甚至在大學的英文寫作課上還被老師評論我寫出來的文章

找自己 -- 做自己,不需要解釋藍莓口味的包子

圖片
這幾年的自我追尋之旅,讓我發現了原來我一直以來都不夠做自己。不敢做自己,其中對我來說很大的一個束縛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然而就算可以意識到這點,我還是無法做到就可以停止在意別人對我的評論。 但最近有個小小領悟。 春假時我去找之前當交換學生時的室友美根,剛好有機會跟她的爸媽再度碰面。之前當交換學生時跟美根的爸媽碰面了很多次,他們也非常照顧我,所以九年之後可以再次見面讓我十分興奮。 但九年真的不短,聚餐過程中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在喚起記憶,他們也忘了到底是跟我還是別的交換生去動物園或做了什麼。我還記得那時候我擔心其他的韓國和越南來的交換學生比我會做菜,會彈琴,有才華,自己會不夠好,丟了台灣的臉。沒想到其實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他們根本也不記得到底是誰做了什麼。😅 所謂的束縛,是自己給的。 自己有時候覺得天大地大的事,別人可能過了三分鐘就忘了。 "Nobody's Thinking About You." 最近也剛好在書上看到類似的分享讓我很有感悟。「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 的作者 Elizabeth Gilbert, 在她的另一本書 Big Magic 裡寫到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某次開新書簽名會時,有一個讀者熱情的跟她分享,她的書是怎樣改變了她的人生。讀者說因為看到作者寫到怎樣從家暴中掙脫,讓她也勇敢的跟家暴她的前夫離婚。 但作者卻十分納悶。家暴???她在書裡從頭到尾都沒有寫到家暴呀!不過作者的態度十分豁然,她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詮釋她作品的權力,如果那位讀者得透過這樣會錯意的閱讀才能得到離婚的勇氣,她很樂意讓她的讀者自行解讀她的作品。 好豁達啊! 作者又寫到,「沒有人真的在意你(Nobody's thinking about you.)。」他們可能會在意個三五分鐘,或兩三天。但最根本的,每個人其實在意自己就忙不過來了。而這是件好事,因為既然沒有人真的在意你,那就好好大膽的做自己喜歡的創作吧。 " Big Magic " by  Elizabeth Gilbert   葡萄口味的包子 這也讓我想到我一個教學趣事。我某次上課講到包子,因為學生都沒有吃過,我就特地有天買了芋泥包和奶黃包給學生吃。學生吃了之後的反應是沒有特別喜歡,不是很合他們美國人的口味。這還蠻常發生的,

找自己 -- 面對自己的深層恐懼

圖片
在一個美國獨立宣言日的中午,我選擇獨自到一個新的城市旅行。可能大部分的人都跟家人朋友在家後院烤肉吧,我走在克里夫蘭的街上,幾乎看不到任何的人影。在走去搖滾名人堂博物館的路上,我找了一個公園的角落休息。坐在長椅上,身旁被漂亮的繡球花環繞著,可以看到漂亮的伊利湖。 我邊吃著東西,突然有種想哭的衝動。我一個人在異鄉,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闖蕩,一個人走走停停。眼淚止不住的靜靜淌下,但不是因為悲傷。我好像連結到了內心深處很久沒有被觸摸到的一塊。 這就是孤單的最高境界了吧?這不就其實是我一直以來內心深處的恐懼? 我害怕自由落體的墜落感,大家去遊樂園玩大怒神時,我就是幫忙顧包包的那個人。 我也害怕看鬼片,連看到預告都會讓我晚上怕到睡不著。 我也怕蟑螂,怕黑怕暗,怕在大眾面前說話,怕未知...  但我內心更深層的一個恐懼,是害怕自己一個人。 高中連自己一個人要去福利社買東西都會害怕,去補習一個人走在一中街上也會害怕。 倒不是害怕一個人的安危,我害怕的是自己一個人時,別人投來的眼光。害怕在別人的眼中我很孤單,在別人的眼中我沒人愛,在別人眼中我不夠好。 所以為了不想要讓別人覺得我不夠好,我做了很多背叛自己的事。討好別人,逃避衝突。逼迫自己留在已經失去溫度的感情裡,或再因為害怕一個人,盲目的跳進下一段不適合的戀情。為了不想要讓別人覺得我不夠好,我把大多時間精力花在別人身上,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時間一久,我還真的跟自己脫節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想要什麼,需要什麼。 不管我逃到哪裡,從熟悉的家鄉逃到世界的另一頭,時間顛倒之處,我還是逃不掉那我得面對的恐懼。 公園長椅旁跑來了一隻松鼠,直直地朝著我手中的堅果逼近,打破了這寧靜及我的思緒。牠可能想告訴我,我不是一個人吧。 美國獨立紀念日這天,我徹徹底底的和這孤獨的感覺面對面。我也誠實的面對了我的恐懼,才深刻的了解到,或許那並沒有那麼可怕,或許我又獨立了一點。 活得無畏一點。活得任性一點。My World. My Way.  ***找自己系列文章*** 找自己 -- Me, My Tent, and I 找自己 -- 喜歡上我的冬天 找自己 -- 第一次幫自己辦一場生日趴,在美國唱卡拉OK! 找自己 -- 「Holding Space for Oneself」,陪伴自己的情緒浪潮 找自己 -- 人生的意義?認識並活出自己的獨特性 找自己

找自己 -- 覺醒,找自己的顏色

圖片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從小到大常常被說是個沒什麼反應的人? 『 Too Dry 』 小時候學鋼琴,總是被老師嫌我彈琴的時候少了一份感情。大學的時候上英文寫作課,記得我寫的作文被老師用『 Too dry』(太乾)這個字眼形容過。 我一直覺得很無奈,好像自己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先天的缺陷。 我天生的反應度就比較小,就算內心很驚訝,可能表現出來就只是眉毛微微上揚。但越長大越發現,其實這沒反應,缺少感情,可能也是因為我習慣了隱藏和壓抑自己。 奇怪的是,雖然我反應小,但其實我是個敏感的人。所以當外在刺激造成內在情緒波動太大時,我會因為不知道怎麼近距離去面對和處理這些情緒,就變成壓抑、斷線、抽離自我、放空、遠遠浮浮的活著。 這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加上為了適應這個社會,害怕不被認可,讓我開始不問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情緒,渾渾噩噩的生活著。我像個變色龍,在不同環境和人群裡變色。但這些保護色卻讓我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真正的顏色。 渾渾噩噩 第一次察覺到自己這麼渾渾噩噩不真實的活著,是有次跟一個新朋友聊天。我提到我喜歡去公園健行,這個朋友說她也喜歡,不過冬天冷的要死的時候她不喜歡去。我當下就說喔對啊,冬天太冷了,我也不喜歡去戶外。但這樣下意識的附和完,我內心突然意識到,不對呀,其實冬天只要外面沒有在下雪或是結冰,其實我還是喜歡出去走走的。為什麼我的直覺反應已經變成了不去表露我的真實想法呢?什麼時候我的下意識已經變成了附和別人的觀點、討好別人? 明明是個喜歡看八卦實境秀的人,卻在文青朋友面前不敢讓他們知道我在看什麼電視。明明喜歡粉紅色,卻硬要裝酷說自己喜歡紫色。明明天生就長得一副臭臉,卻怕被嫌被誤會所以得硬逼自己假笑。明明看到一些電影情節想哭,卻要在別人面前強壓住喉頭的哽咽不讓淚掉下來。明明是個敏感且多愁善感的人,卻要在被傷了心時表現的不在乎,因為怕別人覺得我難搞。 社會化的過程裡,因為內心的恐懼害怕,和太想得到愛,於是我壓抑內心和心靈上的需求,活得很不坦然,很不爽快。 為了讓大家都喜歡自己,我已經變成慣性討好別人,覺得這樣就會得到愛。但這樣的愛很淺薄,而且他們喜歡的也不是真實的我。更可怕的是,我甚至漸漸開始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了,我開始與自己失去連結。 我陷入了一股深深的低潮。一種提不起勁,莫名會想掉淚的低潮。一種一個人時,也不會想哼歌的低潮,一種很久沒有哈哈大笑到停不下來的低潮

找自己 -- 你跟自己熟嗎?

你跟自己熟嗎? 我跟我自己其實蠻不熟的。 2020年,疫情引發下的動盪之年。對我來說,失去重要的親人、年過三十的分手,意外成為一個自我覺察、自我覺醒的開端。 活了三十個多年頭,才終於發現我一直活得很壓抑,其實不懂自己。 我自認是個隨和的人,『隨便,都可以』,是我蠻常說出的話。 但我真的沒意見嗎?還是我內心那個小孩,其實很害怕表達他的想法?說出來了別人不認可怎麼辦?說出來了會不會被笑?說出來會不會讓別人失望? 時間一久,我好像也就直覺的不會去問心底的意見。現在想開始關心這位小孩,但小孩太久沒被問過,卻也還真的不知道他的意見是什麼了。 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 我想要什麼?不是這個社會想要或是周遭家人朋友想要的,是我自己真正渴望的? 什麼會激起我內心漣漪,讓我情緒起波瀾? 什麼會讓我想笑? 什麼樣的情節特別容易讓我激動熱淚盈眶? 什麼樣的音樂會讓我的身體想跟著擺動? 什麼樣的話題或人事物會讓我想逃避? 什麼會激起我的自我防衛機制? 什麼是我內心最深層的恐懼? 如果我的生命故事是一本書,裡面會寫著什麼樣的章節? 要認識自己原來不是件簡單的事。 一切都是從覺察開始,就像病人有沒有病識感一樣。我想我要鼓勵自己,至少我已經勇敢的踏出這第一步,認識自己。 ***找自己系列文章*** 找自己 -- Me, My Tent, and I 找自己 -- 喜歡上我的冬天 找自己 -- 第一次幫自己辦一場生日趴,在美國唱卡拉OK! 找自己 -- 「Holding Space for Oneself」,陪伴自己的情緒浪潮 找自己 -- 人生的意義?認識並活出自己的獨特性 找自己 -- 做自己,不需要解釋藍莓口味的包子 找自己 -- 面對自己的深層恐懼 找自己 -- 覺醒,找自己的顏色 找自己 -- 你跟自己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