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美國高中」標籤的文章

失根的蘭花?-- 海外亞裔的美麗與哀愁:教育現場篇

此系列想來分享我在海外觀察到的、有關亞裔的一些歷史背景和自我認同、以及美國社會對亞裔文化不會明說的刻板印象。不過文章觀點來自我的片面觀察與經驗,不能一概而論所有人的想法。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單純希望能記錄一些群體的經歷,並非造成種族對立。 上篇 提到了我到美國中西部任教後,觀察到校內亞裔背景學生的一些心境與成長經驗。除了上篇提到的,亞裔背景的學生可能在美國的課程裡較學習不到有關亞洲的內容,這篇要繼續來講講我在教學現場遇過的一些會讓亞裔不太舒服的歧視性刻板印象。 在這分享我覺得相當有代表性的三個小故事吧。不過在分享前,我想先聲明,很多歧視的發生來自於不了解。很多美國中西部的人對亞洲文化接觸較少,印象只有來自於道聽塗說或是電視螢幕上。但經過學習他們的觀點也會改變,故事裡的人物也會成長。沒有誰比較高尚,讓我們用寬待一點的心情來聽聽故事。 「Slanted Eyes」 小時候跟家人去美國玩,我記得在飯店看電視的時候,媽媽說到:「真的很討厭美國人的卡通裡都把中國人角色畫成眼睛只有兩條線。」 小時候聽聽不以為意,一直到來到美國任教後,才徹底認知到,原來這真的是一個針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眼睛小到像兩條細線」。曾經有亞裔學生跟我說,小學的時候會有男生跑到他前面,故意把眼睛拉成兩條細細的線。雖然對這個學生來說是好幾年前的事了,但他講到委屈處,還是很難過的哭了。 第一次正面交鋒這敏感的議題,發生在我督導的亞洲社。某次我的亞洲社為了要募款給一個中國孤兒的領養機構,決定舉辦一個乒乓球錦標賽。這個活動的立意相當良好,但才剛開始準備的頭幾天,就有一個幹部看起來很嚴肅的來找我談話。 原來當天社課的時候他們請社員幫忙畫一些宣傳海報,結果有一群比較調皮搗蛋的男生畫出了一張相當冒犯亞裔族群的海報。我拿起這海報仔細一端詳,倒抽了一口氣。首先,看得出很不用心,畫得很醜、字也寫得很潦草。這就算了,沒想到還畫了一個戴斗笠的火柴人,眼睛是細細的兩條線,手上拿著一個乒乓球拍,旁邊對話框裡寫著「ping pong won tong」。 其實如果我剛來美國,對這裡文化不是很了解的話,我可能會單純覺得這個海報就是不用心、畫得很醜。但是看到社內的亞裔學生都覺得被這張海報冒犯到,我想這一定不只是畫得很醜,而是有戳到痛處。這些亞裔背景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經歷過了不少類似的案例。 原來我們都覺得外國人五官很深邃,反過...

失根的蘭花?-- 海外亞裔的美麗與哀愁:學生篇

此系列想來分享我在海外觀察到的、有關亞裔的一些歷史背景和自我認同 、以及美國社會對亞裔文化不會明說的刻板印象 。不過這也都只是我的片面觀察與經驗,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單純希望能記錄一些群體的經歷,並非造成種族對立。 我在美國中西部近郊的一個高中任教。通常不是在美國東西兩岸的大城市,又是在郊區的話,華人不會太多,當地種族的組成也會比較單一。我是我們學區裡第一個,到現在也還是唯一的一個中文老師。到學校的第一年,全校除了我和其他兩個老師之外,其他的上百個教職員全都是白人。我從在台灣身為一個「多數」,到這美國玉米田變成了「少數中的少數」,很難不會對自己的膚色感到敏感,也開始觀察和關心起種族議題。 除了沒有亞裔面孔的同事外,我的學區內有亞裔背景的學生也算是寥寥可數。而從這些為數寶貴的亞裔學生身上我也觀察到,他們並不是像我一樣,為中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自豪。反而這與生俱來的亞洲人臉孔,在他們成長的時候,多少造成他們的迷惘與困惑。 學校裡的亞裔學生 就我教書這些年自己的不負責任簡單觀察,發現學校裡有兩群很不一樣的亞裔學生。 第一類的學生對亞洲文化有認同感或至少有好奇心。他們會跑來上我的中文課,一直上到沒有課可以再跟我繼續修為止。甚至積極的找我在校內成立亞洲社,希望推廣自己所屬的文化。他們也跟我說,學校開設了中文課,讓他們有種自己的文化被看到的感覺,終於不再覺得在學校裡像 是隱形人。 另一類的亞裔學生則是在走廊上會特意避開我。我如果對他們微笑一下,還會嚇到他們腳步加快,像看到鬼似的逃走。這類的學生不喜歡自己只被定義為亞裔,因此有點極端的不想與任何亞洲事務沾上邊。他們的外語課會去選西班牙語或其他語言,如果音樂劇要安排亞洲人的角色給他們,他們也會拒絕演出。說到底我覺得這類的亞裔學生對自身血脈文化沒有認同感,甚至可能有點自卑。因為覺得亞裔文化在當地不夠酷,所以不想被貼上亞裔標籤。也或許他們的自我認同迷惘,正在摸索自己除了有一張亞洲臉孔,還有什麼其他潛力,因此就採取很決絕的手段,將自身與亞洲的連結切得一乾二淨。 亞裔的成長經驗 也不能怪有些學生如此排斥自己的亞裔出生。身為少數族群,他們從小到大不常看得到跟自己面孔相似的人,而在學校裡,課程也很少能接觸到有關亞洲的內容。 美國學校所教的歷史跟我們在台灣學的是很不同的。 在太平洋另一頭的台灣,小時候在歷史課上會學到中...

美國高中 -- 隆重的畢業典禮🎓

圖片
「老師,你會來畢業典禮嗎?」上星期二下課時,一位我教過的應屆畢業生來跟我道別,臨走前她問到。「當然呀!我們到時候要一起拍合照喔!」在我回答的同時,突然意識到,啊,又到了那離別的季節了。 當老師最感傷之處,莫過於每年都要和一批學生道別。雖然某些學生我可能巴不得快點送走他們😂,但大部分都真的會讓我很捨不得。有些學生我從他們八年級就教過他們,這樣一路看到十二年級,除了長高之外,很多也都變得成熟了。所以感傷之餘,更多的是感動,替他們開心,同時也替他們未來即將開始的新里程感到興奮。 在美國的高中,應屆畢業生真的是過得最爽的一群。除了我之前寫過的,有關美國高中生「 畢業派對 」和「 畢業舞會 」的傳統,他們還可以比其他年級的學生提早一天結束課程,還有一些畢業生專屬的活動,像是 senior prank, senior work day, senior Oscar night 等,以後有時間再來寫介紹文章。 除了很多豐富的活動讓他們結束高中四年的學業,美國文化對高中畢業這件事,也是相當的重視。我不記得我在台灣的高中畢業典禮有任何的家長來參加,可能就是最後來接小孩回家。但我的學生們,通常都是全家老小都來,甚至連住在別的州的阿公阿嬤,都會開七八個小時的車,來參加孫子的畢業典禮,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畢業典禮當天  Graduation Commencement  我任教學校的畢業典禮,天氣許可時,都是舉辦在室外的美式足球場。連續幾年我都分配在門口收票,我蠻喜歡這個工作的,因為可以看到學生和他們的家長。 畢業典禮的橋段,通常是由校長致詞,畢業生代表致詞,合唱團和樂隊的演奏等。不過跟台灣最不同的是: 畢業生一一唱名,上台領畢業證書 。畢業生一個一個被叫到名字後,可能會聽到親友團的歡呼聲,然後要走到台上從校長手中領過畢業證書,再拍個照片。每個畢業生也會根據他們在校時選的不同課程,得到不同的畢業文憑,在畢業當天身上也會掛著不同的東西。 我覺得這個唱名的橋段,真的很體現美國文化對個人主義的重視,每個學生的都值得走上台享受大家的掌聲。但同時,大間的學校畢業生很多的話,雖然老師會輪流當唱名的人,還是會念到騷聲外加舌頭打結,而台下的觀眾也會等到天荒地老。😬 今年畢業典禮唱名這橋段,花了至少三四十分鐘,從豔陽高照唱名到最後太陽下山,冷得我直打顫。中間彌留恍神之際,突然聽到兩個學生都...

Student Athletes vs. 學霸(Xuébà)

圖片
Every new semester, while I welcomed a new group of students into my life, I've always had this question in my mind. If I grew up here in America, which type of students would I have become?  This question seems simple, but the answer is actually way more complicated. Just like sometimes meanings can get lost in translation, there is also no simple way to translate the types of students 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 The more I thought about this question, the more I realized how different cultures can hold values that are remotely close to each other. "I am so athletic!"  In American culture, "student athlete" is such a proud term. They are the ones that get recognized at the pep rally. They are the ones that bring honor to the school when they win state level games or competitions. The dance teams are upset because they are not treated as "athletes." There is a whole department called "athletic department." Lots of students' dreams are to...

美國高中 -- 什麼是「Homecoming Game」?和台灣不一樣的返校日

圖片
我任教的學校,剛在上個星期五舉辦完了「Homecoming Game」。這活動堪比台灣高中的校慶,算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全校性活動。由於美國高中並沒有導師班的概念,和台灣的大學一樣,每個學生課表都不同,要自己跑班,也因此沒有班際比賽這種東西,所以對他們來說,可以凝聚學校向心力的,就是各種不同的校際球賽運動了! 到底什麼是 「Homecoming Game」 呢?之所以叫 「Homecoming」 是因為這是一個歡迎畢業生回來母校一起參加的活動,相較於台灣寒暑假的返校日叫學生回學校打掃,這意思真是天差地別。而這個 「Game」 指的是和其他學校的球類比賽,通常秋季會選一個校際的美式足球比賽舉辦這活動,冬季則是籃球比賽。Homecoming game 當天,全校幾乎所有學生,一些畢業生,甚至是學生的家庭,鎮上的居民,以及對手學校的學生和家人,都會前來觀看這場比賽。除了比賽之外,中場休息也會許多表演,好不熱鬧。 熱熱鬧鬧一星期的「Spirit Week」 美國高中的 Homecoming Game 通常選在一個星期五晚上舉行,在比賽之前的整個星期稱為「Spirit Week」,會由學校的 Student Government(學生自治會)推出不同的活動來炒熱氣氛。 首先,Student Government 會把一些教室的門或走廊裝飾得很有趣,也提醒大家 Homecoming game快到了。除了裝飾校園外,Student Government 還會公告那ㄧ週每天不同的 「Dress Code」 (服裝主題),美國大多的高中學生都不用穿制服,那也就是最好在服裝上發揮創意的一個星期,以下是我看過一些有趣的主題。 Senior Citizen Day(長輩日) -- 這一天大家會去跟阿公阿嬤借服裝,老花眼鏡,假髮,皮帶繫得超高腰,拐杖也都帶來了!  Pajama Day(睡衣日) -- 有些學生會穿著毛絨絨拖鞋,毛毛的睡袍,帶個眼罩,很可愛的來上學。不過更多的是我看睡醒那一身就直接來學校了,超方便,甚至連毛毯都裹在身上帶來。😂 Hat Day(帽子日) -- 美國學生雖然不用穿制服,但還是有服儀規定,其中一條就是不能戴帽子。所以難得有可以戴帽子的一天,除了普通的鴨舌帽球帽之外,各種奇怪的帽子都出現了,有人戴超大頂的墨西哥帽(sombrero)...

美國高中 -- 畢業生最期待的「Prom」(畢業舞會)!

圖片
本文刊登於 換日線: 走進令我大開眼界的畢業現場──直擊美國高中「畢業舞會、派對」特殊文化! 最近適逢畢業季,而美國的高中生在畢業之前,會先期待著 「畢業舞會(Prom)」 的來臨。 (某年參加任教學校畢業舞會的現場盛況) 美國的高中通常在五月底或六月初開始放暑假,而這個畢業舞會通常是在四月的某個週六晚上舉行。美國的高中有四年,能參加這個舞會的只有高三(junior)和高四(senior)的學生,每個人可以買兩張票。其他高一(freshman)和高二(sophomore)的學生得必須被學長姐邀請到,才能參加。 而這畢業舞會通常會選在還蠻高級的場地舉辦。我任教的這幾年,學校曾經在飯店宴會廳,教堂,市立戲劇院等不同地點舉行。蠻盛大的,所以學生也都會花盡心思準備, 各個打扮得花枝招展。 美國校風很開放,這些高中生,男女朋友都不知道交到第幾個去了,也沒有老師或家長會存有一種學生是不是在「偷交男女朋友」的心態。所以這畢業舞會,通常會有一群朋友一起去參加,但也更多時候是成雙成對的去參加,就發展出了 「Promposal」 這個有趣的活動。這個字「Promposal」,是由「Prom(畢業舞會)」和「Proposal(提議/求婚)」兩個字合起來的。也就是其中一方,會用新奇的方式,去問另一方要不要一起參加畢業舞會。( 這個 YouTube 影片裡  有些可愛的例子可以點去看看。) 而學生對這畢業舞會所花費的心思呢,從我的中文課都看得出來。接近四月,上課中,偷滑手機的女生會變多,一去「關心」會發現,有十之八九都在偷偷網購,瀏覽她們要買什麼禮服和鞋子,或是互傳照片給彼此分享她們的行頭。(看到我來「關心」,還會很開心的跟我分享😅。) (我某屆可愛的學生們,各個都精心盛裝打扮) 相比之下,大部分的男生好像比較沒到那麼瘋的程度。反而聽到很多男學生在抱怨,這是一個對他們來說非常燒錢的活動💸。因為他們有的得幫女生買票,票一張也要美金六十塊,不便宜,當天還要先請女生去吃大餐。更高級的,有的可能還會一群男生一起出錢包一台禮車,載他們當晚趴趴走。 等到終於來到了畢業舞會當天,我就會開始在臉書上看到一些身為高中生家長的臉友,分享他們孩子盛裝完畢的照片。通常這些高中生他們都會ㄧ大群好朋友,成雙成對的,選在一個人的家或是公園裡拍團體照。爸媽們都會狂拍,所以我也會被狂洗板,可以感受到他們「吾家有女...

中文教學 -- 從「六月節 (Juneteenth)」談中文老師得了解的美國種族議題

圖片
(此文也刊登於 換日線 網站: 美國新國定假日「六月節」Juneteenth ,如何影響我的課堂? ) 隨著六月的到來,在美國的賣場可以開始看到有關 「Juneteenth」 字樣的衣服或物品。但什麼是「Juneteenth」呢? 我最一開始看到時,還以為是不是跟青少年有關的活動。後來去了解,才發現原來這是與美國解放奴隸的歷史有關。 Photo Credit: Indy Juneteenth Celebration  (圖為印第安納波利斯市今年「Juneteenth」活動的傳單) 有興趣深入了解「Juneteenth」的人可以點選  此連結看這一篇BBC中文的文章 ,裡面介紹得十分詳細。 大意是,在林肯總統任內,美國南方許多州因為不認同當時北方合眾國政府(The Union)解放奴隸的目標,成立了南方聯盟軍(The Confederacy)想要反叛而發動了南北內戰(American Civil War)。而等到戰爭終於結束,由北方的政府軍取得勝利後,在1865年的6月19日,政府終於派人到達最南邊的德州,宣布那裡的所有黑奴都成為自由之身(emancipation)。 而這「6月(June)」和「19日(nineteenth )」合在一起就成了這「六月節(Juneteenth)」。但雖然內戰是在1865年就結束,這個六月節卻是過了一百五十多年,到了去年2021年才由政府通過反案正式成為了一個國定節日。 從這一百五十多年的延遲可以看出來,並不是內戰一結束,一宣布所有奴隸被解放,種族問題就消失了。非裔美國人雖然不再被奴役,但他們所期望的「人生而平等」卻是條漫長的道路。他們經歷了種族隔離(racial segregation)等各種不平等的對待。甚至是到現今美國的社會,許多種族的衝突,可能只是從檯面上轉到檯面下,像是近期的佛洛伊德事件。 在2020年,一位名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的美國黑人被一位白人警察因不當執法,當街用膝蓋壓頸窒息致死。這個悲劇震驚全美,也開啟了「BLM -- 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民權運動。而這些近年來的黑人民權運動,可能也間接促使了這個「六月節(Juneteenth)」的正式誕生。近年來,全美各地開始盛大慶祝這個「六月節」,藉此支持非裔美國人的平權運動。 (去年六月在匹茲堡巧遇...

令人心碎的德州校園槍擊案 -- 談談美國校園維安實地觀察

圖片
(此文也刊登於 換日線 :曾被威脅「要帶槍來掃射學校」!──在美國高中任教的我,對校園安全的實地觀察 ) 近日美國德州的羅布小學(Robb Elementary School)發生了一起校園槍擊案,兇手是一位當地高中生,闖進了小學的校園後,開槍導致19名小學生以及2名老師身亡。 看到這個新聞真的是讓我覺得很心痛。最近這一兩個禮拜,美國大部分的學校都在準備要放暑假了。原本應該是開心的期末,準備迎接假期的來臨,竟然變成天人永隔。 看到新聞報導上那些家屬和他們悲慟的情緒,和那些無辜身亡的小孩和教師,我的眼淚止不住的滑落。尤其也身為一位老師,我實在無法想像我的學生受到傷害。在美國高中任教的我也覺得很害怕,如果真的有什麼事發生,我會有辦法保護我的學生嗎?我能那麼偉大的去犧牲自己嗎? 擔心校園槍擊案的發生,應該是在美國任教的老師獨有的恐懼。每每發生另一起悲劇,槍枝氾濫以及過於容易取得的議題就會再度浮上檯面。但怎麼過了這麼多年,還是沒什麼結論或進展呢?法案不改變,於此同時,學校能做的也只是確保維安人力,以及透過各種的演習,加強防護。 美國校園的維安人員 印象中以前求學時的台灣校園裡,通常都是由教官維持秩序和校園安全,或可能也有些替代役的幫忙。美國的校園裡沒有教官,學校通常是雇用警察來維持校園安全。上班的時候,每天都能看到警察在走廊上巡邏。他們身上穿著防彈背心,配著幾把真槍,和善的跟我打招呼,真是有種違和感。 美國校園安全的防護流程 除了警察外,校園安全也是所有老師和行政人員的責任。學校會定期每月或是每學期安排各種防護演習,像是火災演習和龍捲風演習。跟台灣不太一樣的是,我任教的學校沒有特別的地震演習。美國中西部並沒有位在斷層帶,學生根本連地震什麼感覺都沒有體驗過。 除了沒有地震演習外,這裡對我來說很特別的是有「封鎖演習(Lockdown Drill)」。我記得一開始得帶著學生做封鎖演練的時候,我常常感到很困惑。有無辜學生被鎖在教室外無處躲怎麼辦?平常上課的時候門到底是開著好還是鎖起來好?而且我發現不只是我這個外國人感到疑惑,很多美國當地教了很多年的老師也會跟我一樣摸不清頭緒。 這一兩年學校為了讓老師們能更了解如何因應緊急事故,頒布了一套系統內涵五種指令。不論是演習或是真的有什麼事故發生時,學校會廣播這五種指令讓師生採取行動。由於實際情況可能有很多不同情境變數,以下只是我個人對這五種...

瞧瞧美國人午餐吃什麼

圖片
這個星期一在我任教的學校是一個教師進修日,只有老師要來學校參加研習,學生不用來上課。學校也提供午餐給所有老師,提供的是一種辦活動時很常會出現的餐盒菜色,趁機拍了個照來讓大家看看裡面有什麼吧! 吃慣台灣便當菜色的我,這種餐盒我一開始拿到時真的覺得頗驚訝的。 裡面主菜是一個雞肉漢堡,一大塊雞肉夾在兩片麵包皮中間。雞肉是很好吃沒錯,但是真的就只有肉跟麵包。還有一包格紋洋芋片,一塊巧克力豆餅乾,飲料是汽水,或是可以選擇礦泉水。還有一包美乃滋醬和可以選擇洋芋片的沾醬。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匪夷所思的一點就是: 沒有蔬菜??😮 一粒菜渣都沒有! 最接近蔬菜的,是可以另外自己去夾的兩小片酸黃瓜夾在雞肉漢堡裡。就連我這種不是學營養學的業餘人士都可以發現,這午餐吃下來好像很多的糖(餅乾和汽水)和油炸物(洋芋片和雞肉也是炸的)... 其實通常吃過的其他餐盒是會稍微健康一些些的,像是三明治裡會有一些生菜。學校的營養午餐就我觀察,也至少會有一小袋的蔬果,飲料是牛奶不是汽水。但還是會有一整架的各式洋芋片讓學生拿,樂事或是多力多姿的,令我大開眼界。 很多學生是自己家裡帶午餐,但很常看到帶的是吐司夾花生醬和果醬,他們叫PB&J (peanut butter and jelly),好像對我來說比較像是點心?真是各個國家的飲食文化大不同啊! 最後附上一張感恩節的時候學校季節限定的特別午餐。有馬鈴薯泥,玉米麵包,火腿,青豆,牛奶,還有一塊南瓜派。很有感恩節的氣氛,而且,有蔬菜呢!😆

那些我從美國學生身上學到的英文 (下)

圖片
(此文也刊登於 換日線: 美國學生教我的事(下)為班級寵物取名,卻鬧出天大笑話?最實用的俚語,得和學生討教! ) 這篇文章要繼續來聊聊那那些我從學生身上學到英文。 不知不覺距離上集的產出已經是好幾年前了啊! 有興趣看上集的請點此 。上集提到有關發音的問題 ,這集要來講講學生教我的許多年輕口語化(奇怪?)英文。 班級寵物「龍洞」 來到美國的第二年,我有個班上曾發生一件蠻好笑的故事。 某次上課時,學生突發奇想,吵著說我們應該要養個班級寵物。我那時候的教室連個窗戶都沒有,我想連植物應該都養不活,哪有辦法養個活生生的動物?於是我就隨便拿個書架上展示的一隻可以伸縮的紙龍,跟大家說這就是我們的班級寵物。🐉 學生依舊興致高昂,吵著說要給它取個名字。我想想也蠻有意思的,於是我開始解釋 「dragon」的中文叫「龍」,那我們要給這隻「龍」取個什麼名字好呢? 突然有個學生默默講出「龍洞」這個名字。我覺得挺驚艷的,美國學生怎麼講得出這麼有中國文化含義的名字?我開始解釋:「哇這名字不錯,台灣真的有個地方叫龍洞,在海邊,你可以去那裡潛水。」 不過就算我再怎麼遲鈍,也能發現這事有蹊蹺。因為在我哇啦哇啦邊講的同時,眼角裡隱約發現我的小老師已經笑到從椅子上跌到地上。但不管我再怎麼追問這「龍洞」到底有什麼其他意思,都沒有學生敢跟我解釋。等學生離開教室後,我馬上上網去查 Urban Dictionary。這搜尋結果一看,真是換我笑到只差也沒跌到地上去!真是覺得我的學生他們怎麼敢,也覺得簡直太荒謬了,我這老師跟學生真的是在雞同鴨講! 原來這龍洞的「洞(dong)」在英文裡有男生的命根子的意思,那龍洞的「龍(long)」聽起來就像「長」,所以這兩個字的發音合起來,在英文裡就有大概像中文裡「大鵰」的意思吧。😅 真是讓我覺得太荒謬了,原來我們花了大半堂課的時間在討論大雕,這到底是什麼情況?!😂 在那之後,每次取名字時,有學生想叫什麼「龍洞」、「龍王」的通通都要注意,都是差不多的意圖。(之前有學生取名叫「郭帶」,我還想說跟武俠小說裡的「郭靖」有點像的感覺,殊不知後來漸漸聽到學生指著他大叫「Go die!」我才恍然大悟...😓) 「Lin Laoshi's Slang Education(林老師的俚語教育)」 「Slang」指的是一些說法很口語、比較不正式的俚語。青少年很愛用俚語,也很常發明新的俚...

中文教學 -- 教學生尊重不同文化

圖片
美國很大,不同州乃至不同社區都會有不同氛圍。所以有些人說他們在美國從來沒遇過種族歧視,我是相信的。但我在美國教書的這幾年,可能我也比較敏感吧,的確是可以觀察到當地人對亞洲人有一些刻板印象。 我記得第一年來開中文項目的時候,偶爾會聽到有學生從走廊上經過時大喊 "輕輕蔥蔥" 模仿中文。或是我的幾個亞洲社調皮學生在替一個乒乓球比賽畫宣傳海報時,畫了一個戴斗笠的亞洲火柴人,眼睛是兩條細細的線,很白目地造成了社團內其他亞裔學生心理上的不舒服。也曾有過家長當著我的面,跟我說不想讓小孩跟我去台灣短期交流,因為在台灣我們都吃蟲。😐 當然我遇到的這些刻板印象,是沒有嚴重到種族歧視或傷及生命危險的程度,不過可能會造成一些人內心不舒服。 過去一年來,由於新冠肺炎的爆發,針對亞裔仇恨犯罪的新聞在電視上層出不窮。每每試著要跟學生討論這類話題,都覺得很有挑戰性。除了我的英語能力受限外,這種深入話題通常也會激起一些沒預想到的反應或情緒,讓我有點手足無措。 嘗試了幾年後,我目前會使用以下步驟來帶學生思考。在這裡分享給其他需要的老師,希望能引導我們的學生多點同理心,尊重不同的文化。 第一步:短片啟發 既然老師我不夠會說,那就讓學生看看短片,聽聽其他亞裔美國人怎麼說吧!這兩部影片我都放過,裡面的亞裔美國人跟學生年紀相差不遠,所以他們的成長經歷也對學生來說比較有說服力。我覺得這兩部影片的效果都蠻好的! (TED Talk by Canwen Xu: I am not your Asian Stereotype)  第二步:反思討論 看完影片後,如果直接問學生的話,通常他們可能還沒什麼想法,或是有的時候可能話題會講歪。所以我會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自己進行反思,透過回答以下問題,引導他們去思考。 1.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heard them sharing those experiences? (看了剛剛的影片後,你對他們的分享有什麼樣的感覺?)   2. Why is it bad if we only judge other people based on stereotypes? (為什麼用刻板印象去評斷一個人不好呢?)   3. When first arriving at Mt. Vernon, Lin Laoshi heard m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