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1的文章

中西文化大不同 -- 多倫多點漢堡事件

圖片
世界各地風俗民情不同,常常有些本地人熟悉到不經思考的一些習慣,在外地人看起來卻是摸不著頭緒。有時候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雖然都是用英語交談,但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卻像還是在講著不同的語言一樣。 記得我第一次一個人出國是在升大三的暑假,花了六個星期的時間在加拿大多倫多學英文。 有一天,我到一家速食店點餐,看著琳瑯滿目的菜單,腸胃開始緊張的攪動,我內心猶豫著到底要吃什麼?要怎麼講?雙腳緩慢的走向點餐櫃檯,眼睛直直瞪著菜單上那些讓我眼花繚亂的英文字,抵達櫃檯的同時終於吐出了幾個字:『I want number 2.』,內心總算鬆了一口氣。 但當我終於稍微放鬆下來,卻察覺到點我餐的那位服務員,一句話都沒有回應,正眼也沒有瞧我一下。 輪到我的外帶時, 餐點丟在櫃檯上就走了,甚至讓我連個說謝謝的機會都沒有。當時覺得有點奇怪,但其實也沒有多想什麼。 事後過了很多年回想起來,我覺得那位店員可能誤以為我很沒有禮貌。因為我在腦中倒帶了一下,他的確是有問我一句:「How are you?」的,但 我當時實在太緊張著要怎麼點餐,根本就直接忽略了他。 『How are you?』 「How are you?」這個可能是上英文第一堂課就會學到的問題,卻是困擾我蠻久的。 這個問候不分遠近親疏,可以是對親近的朋友,隔個週末沒見面的同事,或是第一次見面要幫你結帳的店員,都可以劈頭問你個:「 How are you?」 通常對這個簡單的問候,當地人都是以一種高亢愉悅的音調,可能不用經思考就反射性回答:「Good! How are you?」然後就流暢的開始點餐或是開始閒話家常。 可能相當於在台灣,像是爸媽看到鄰居會簡單說聲:「呷飽沒?」通常就是不用思考,簡單回個:「 呷啊 !」 或是「 還沒 。」 之類的就好。或者像是在大學時看到朋友,打招呼就是問些明知故問的問題:「要去上課啊?」(不然咧?😂) 所以習慣這種不同招呼語的我,每次聽到「 How are you?」 要回應就是覺得彆扭。聽到都會愣一下,到底是要說自己過得好還是不好?不管聽了幾年了,到現在有時候聽到還是會讓我跟不上節奏反 應。 『Can I have ...』 那次的點餐事件,除了沒有回應店員的「 How are you?」 外,我也發現美國或加拿大人點餐的說法和我們有點不一樣。我們用中文點餐都直接了當的說我要什麼什麼,英文的說法倒是蠻婉轉的,

找自己 -- 你跟自己熟嗎?

你跟自己熟嗎? 我跟我自己其實蠻不熟的。 2020年,疫情引發下的動盪之年。對我來說,失去重要的親人、年過三十的分手,意外成為一個自我覺察、自我覺醒的開端。 活了三十個多年頭,才終於發現我一直活得很壓抑,其實不懂自己。 我自認是個隨和的人,『隨便,都可以』,是我蠻常說出的話。 但我真的沒意見嗎?還是我內心那個小孩,其實很害怕表達他的想法?說出來了別人不認可怎麼辦?說出來了會不會被笑?說出來會不會讓別人失望? 時間一久,我好像也就直覺的不會去問心底的意見。現在想開始關心這位小孩,但小孩太久沒被問過,卻也還真的不知道他的意見是什麼了。 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 我想要什麼?不是這個社會想要或是周遭家人朋友想要的,是我自己真正渴望的? 什麼會激起我內心漣漪,讓我情緒起波瀾? 什麼會讓我想笑? 什麼樣的情節特別容易讓我激動熱淚盈眶? 什麼樣的音樂會讓我的身體想跟著擺動? 什麼樣的話題或人事物會讓我想逃避? 什麼會激起我的自我防衛機制? 什麼是我內心最深層的恐懼? 如果我的生命故事是一本書,裡面會寫著什麼樣的章節? 要認識自己原來不是件簡單的事。 一切都是從覺察開始,就像病人有沒有病識感一樣。我想我要鼓勵自己,至少我已經勇敢的踏出這第一步,認識自己。 ***找自己系列文章*** 找自己 -- Me, My Tent, and I 找自己 -- 喜歡上我的冬天 找自己 -- 第一次幫自己辦一場生日趴,在美國唱卡拉OK! 找自己 -- 「Holding Space for Oneself」,陪伴自己的情緒浪潮 找自己 -- 人生的意義?認識並活出自己的獨特性 找自己 -- 做自己,不需要解釋藍莓口味的包子 找自己 -- 面對自己的深層恐懼 找自己 -- 覺醒,找自己的顏色 找自己 -- 你跟自己熟嗎?

俄亥俄州 克里夫蘭 -- 庫雅荷加谷國家公園 Cuyahoga Valley National Park

圖片
庫雅荷加谷國家公園 (Cuyahoga Valley National Park) 位在俄亥俄州東北邊,離克里夫蘭市區約莫半小時車程。雖然是個國家級的公園,但並沒有像大峽谷那樣壯麗,或是黃石那樣受歡迎。不過我相當喜歡這國家公園存在的意義,體現了人為力量和自然可以怎麼達到平衡。 從北到南貫穿這國家公園的是庫雅荷加河 (Cuyahoga River)。在以前這是一條臭名昭彰的河,主要是一條運河用來運送貨物,所以是飽受污染的一條河。歷經了科技演進,運河漸漸被火車給取代,但火車及周遭工業開發的產業依舊持續讓這裡的環境飽受污染。再度經歷產業轉換後,以及環境保育人士的大力推動,庫雅荷加河及周遭的生態終於在1974年被劃為國家公園保護,也還給了這條河原始自然生態樣貌。以下就來分享來這個國家公園可以做的一些活動吧! 爬山健行 Brandywine Fall Trail + Stanford Trail  這個公園裡最有名的是這個Brandywine Fall步道,可以看到一個瀑布。我去的時候可能算是這裡的枯水期,瀑布看起來蠻小的。瀑布外環的步道也連接到另一條 Stanford Trail,這個步道會穿過一些樹林,人群也少了些。 (Brandywine Fall) (Stanford Trail) Ledges Trail  這步道是我覺得最美,最舒服,也最適合一個人爬山的。 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挺壯觀的岩石紋理,而且樹蔭很多很涼快。 時不時也會遇到其他路人,除了可以幫你拍照外,也不會讓我擔心有山貓跑出來把我給吃了,但人又不會多到很擠的程度。 Towpath Trail  非常筆直平坦的一個步道,很多人在這裡騎腳踏車。這條步道稍微沿著庫雅荷加河由南到北走經公園,沿途可以看到很多以前運河船閘 (lock) 的遺跡。 在以前,河的兩岸有些採石廠 (quarry)。物換星移後,採石廠已不在。但若仔細搜尋,還能看到點以前工廠的蹤跡,在充滿綠蔭的步道上可能會有以前工廠大型機具探出頭。 (遺留下的運河船閘) Tree Farm Trail 這個步道位在一個池塘旁邊,比較不是那麼受歡迎的。會去走是因為剛好在池塘參加完一個釣魚活動,看到這個步道就想說去走走。結果整個小時幾乎沒看到其他人,加上步道上雜草叢生,若不是剛好在我不遠處剛好有對老夫婦也在走,我可能會很害怕。😓 釣魚 美國的國家公園裡,常常都會舉

賓州 匹茲堡 -- 亨氏歷史中心 Senator John Heinz History Center

圖片
每到一個新的城市,我總喜歡去那裡有特色的博物館,一窺當地歷史文化脈絡。這次到匹茲堡旅行,很喜歡這間 「亨氏歷史中心 ( Senator John Heinz History Center ) 」 。那麼誰是這位「亨氏 (Heinz)」呢?原來他曾是一位有名的美國參議員,而且他的家庭背景也大有來頭。 如果去美國的餐廳吃飯,十之八九都會在餐桌上看到這一瓶「亨氏 (Heinz)」番茄醬。亨氏 (Heinz)這家食品工廠,就是由這位參議員的曾祖父 Henry J. Heinz ,於一百多年前在匹茲堡創立。他一開始只是把媽媽在自家後院種的菜裝成醃漬罐頭賣出,沒想到經過了四代傳承,現在演變成了一家跨國大企業,現在就連在中國也有賣這個亨氏食品生產的嬰兒副食。他們賣的產品也經過了時代變化,現今在美國本土最出名的是他們的番茄醬。 在看介紹時,蠻有趣的一點提到,亨氏 (Heinz) 食品工廠成立之初大多是僱用女工,因為當時男性大多去煤礦工廠工作。雖然他們的薪水在當時給的不算高,但福利相當不錯,竟然還會每週讓員工免費進行美甲保養。💅 真是羨慕! 但是傳承到了第四代後,這位參議員 John Heinz 志不在接任家族企業,而是去從政。他成了一位受愛戴的政治家,提倡的理念是敬老尊賢,綠能環保等,也收藏了很多藝術品。遺憾的是,1991年時他在一場飛機失事中過世,享年53歲。 這間博物館除了介紹參議員 John Heinz 以及這發源於匹茲堡且在當地極具影響力的亨氏企業外,也介紹了  匹茲堡(Pittsburgh) 這城市的歷史演變。印象最深的是,有「鋼鐵之都 (Steel City) 」之稱的匹茲堡,在以前因為煤炭工業造成的空氣污染,也有「煙霧之都 (Smoky City) 」的惡名。從最一開始 都市裡的植物開始凋零, 再到 建築物都被薰的灰灰的 (brown field), 最後則是顯現在人體健康上受到危害。隨著時代演進,產業轉移,加上環境保育人士的大力推動,匹茲堡歷經了復興 (Renaissance),終於又能撥雲見日了。 我在匹茲堡的那個週末,天氣很好,天空很藍,絲毫看不出以前受到空污的痕跡。讓我聯想到現在的北京,和因為火力發電空污指數上升的老家台中。希望這些現在空污很嚴重的城市,以後也有機會能夠重見天日吧。 ***美國旅遊文章*** -  德州 -- 大彎曲國家公園 Big B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