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中文教學 -- 中秋節五種不同方式教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圖片
這禮拜五就是中秋節了! 各位中文老師們是否又開始思考中秋節要做什麼活動了呢? 我最喜歡開啟一系列慶祝中秋的方式就是教學生唱歌。而跟月亮有關、又慢、又耳熟能詳、又適合中文初學者的歌,當然就是 「月亮代表我的心」 啦!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如何在一個禮拜內,每天花個十到十五分鐘,用不同的方式教這首歌,成功洗腦學生! [星期一] 我會先跟學生說因為有關月亮的中秋節要到了,所以我們要來學一首有關月亮的歌,然後發學習單給學生( 學習單歡迎老師們參考 )。可以問問學生這首歌的名字怎麼念,介紹這是首家喻戶曉的情歌。接著我會放音樂給學生聽 (只有聲音沒有畫面),然後讓學生試著把學習單上的空格填上他們聽到的字詞。 聽完歌之後,可以邊帶學生填歌詞的空格處,邊講解歌詞的意思。再來一句一句帶著學生唱,強調既然是首情歌,學生當然要好好放感情下去唱啦! 帶完學生清唱後,最後再搭配音樂一起唱一次讓學生熟悉旋律,這天的歌曲教學就告個段落。 第一天我使用的是這個看得道鄧麗君本人演唱的影片: [星期二] 昨天學生學完歌之後,大概對旋律都有掌握了,今天就是加強學生對歌詞的熟悉度,可以大家一起唱個一次,再選一位自願者出來當指揮家,最好是戲精那種學生,就可以讓班上在唱 「我愛你有幾分」的高音處成功飆上去。這樣全班就一起唱了第二次,這天的歌曲教學就告個段落。 這天我使用的是純歌詞的影片: [星期三] 學生目前可能副歌的部分歌詞已經比較熟了,這天的目標就是加強學生非副歌部分的歌詞。為了不要讓學生覺得無聊每天唱一樣的,今天選擇的方式是讓學生跟 Bon Jovi  一起唱,也可以激勵他們原來非中文母語者也可以唱得這麼好,這天的歌曲教學就告個段落。 這天我使用的是這個看得到Bon Jovi與台灣歌迷的影片: [星期四] 前一天跟Bon Jovi一起合唱,今天則可以來玩男女對唱! 我選擇 信 和 Haley 的這個表演影片,讓學生先看一次,看過之後,把學生在教室內分兩半,或是也可以男女分兩組,讓他們跟著影片上的信和Haley互相一起玩對唱。我會強調唱信的部分那組,第二次再唱「輕輕的一個吻」的時候,那個「輕輕」要和影片裡的信一樣有爆發力! 加個手勢也不錯! 這天的歌曲教學就告個段落。

為什麼我的美國老師同事下班後都得兼差?

圖片
此篇文章也刊載於  天下雜誌換日線網站。( 美國赤裸的「教師危機」:為何她碩士畢業、16 年教學經驗,卻得「賣血維生」?) 某天學校剛放學,在走廊上碰見一位老師匆匆要離去,他解釋他要趕在銀行關門前去申辦一張新的信用卡。原來他家裡的熱水器壞掉了,而且屋漏偏逢連夜雨,地下的水管剛好又裂開。這筆突來的四五千塊美金開銷讓他有點措手不及,所以他才準備去辦一張新的信用卡先來刷這些帳單。 我內心暗忖,美國人是不是真的都沒在存錢的呀? 這位老師是已屆退休的年紀,照理說應該會有足夠應付這筆開銷的存款。正當我在腦中跟自己說每個文化的金錢觀可能都不一樣時,不待我開口,這位老師就主動跟我解釋起他的財務狀況。他們夫妻倆都是老師,嗜好就只是遛狗。這樣單純的生活,在美國做老師這行業還是很難存到錢。除了繳房貸和各種帳單,還要幫兩個孩子買車及繳車險費用,加上美國大學貴得驚人的學費,因此要替兩個小孩存一筆教育基金是相當不容易...。聽他講完,我真是替他覺得沉重。 剛來美國教書的時候,聽到一位老師同事下班後要趕去當翻譯員,我想說,哇,在台灣幾乎沒有聽過有老師下班後還去打工的。不過後來才發現,在我的學校裡,幾乎每個老師都有第二份工作。最普遍的是下課後兼當球隊教練,還有的是房地產經紀人,有氧舞蹈老師,瑜珈老師,樂團主唱,廚師,大賣場經理,服裝銷售,攝影師,還有老師兼開校車,甚至連校長等級的行政人員也兼職做黃豆跨國買賣交易。總之,幾乎沒有人沒有第二份工作。我想這真的反映了,在美國光是只有一份老師的薪水真的是不夠用。 去年教師節附近,很諷刺的我剛好看到一篇 時代雜誌評論有關美國教師的文章 。那期的封面標題是這樣的:我擁有一個碩士學位,16年的工作經驗,兩份兼職工作,但我還得靠捐血漿來繳帳單--我是一位在美國教書的老師。 照片取自時代雜誌網站 Photo Credit: Time https://time.com/longform/teaching-in-america/ 看了不免感嘆,想想孔子若是在他誕辰之日看到這篇報導,可能也會想從土裡探出頭來,問問美國社會到底怎麼了。比起在台灣提到教師或是其他公職人員,大家都會覺得是份不錯的職業,鐵飯碗,福利也很好,可能還會被其他行業的人眼紅退休金領太多。在美國的經驗,我如果跟人提到

第一次在美國教課教到發火

     在美國,會來選中文課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比較乖的學生。因為中文對他們來說是惡名昭彰等級的難,大尾問題學生不太會自找麻煩來選我的課混。所以其實我算相當幸運,班級經營、紀律方面的問題跟其他老師比起來算很少。我因為個性的關係,本來就很不喜歡處理衝突場面,所以管秩序對我來說真的很頭痛呀! 我這方面十分的弱。但就算我的學生算乖了,當老師還是不可能避免動怒罵學生的場景。第一次在美國上課發火的經驗,現在仍是記憶猶新。      教學的第二年,曾經帶過一個蠻懶散的班級。一班只有六個學生,這六個學生裡面,有兩個是特教生,有三個是準畢業生,也就是最後一個學期也不欠學分迫不及待要畢業、作業懶得寫考試也不會準備的那種。每天上課我覺得我就是在趕牛,而這群牛草吃得又慢又少,我都擔心他們快餓死。趕快打開嘴巴吃草了吧! 這區吃完趕快去下一區吃! 吃不完帶回家要記得吃! 但我常常覺得我都只是在對空氣喊話,教起來十分沒有成就感。      就這樣內心的鬱悶每天慢慢累積著,某天上課時在玩一個認字活動要分組到地毯上排生詞,學生們緩慢抬起屁股移動到地上,那龜速有點惹毛到我,然後又心不在焉沒在聽,我規則解釋過了又一直問,一個生詞排老半天排不出來。然後,岩漿滾了,我理智線斷裂,終於,火山爆發。      我想學生也是真的嚇到了。我的脾氣是濫好人那種,對學生忍耐度很大,而且是太大了,所以他們成為我在美國教書後,第一個看到我真心發怒的目擊者。      突然我覺得我好像變成了宮廷劇裡的太后,一發怒,台下一片「臣~惶恐」,慌張的拿著牙籤想要排出我要的漢字,一想到這裡頓時覺得荒謬,這是什麼景象,害我差點噗哧笑出來。但下一秒我又突然一陣怒火攻心,學生在那裡臣惶恐了半天,我要的一個詞排了老半天還是排不出來,我氣的是到底他們上課是有多混,更氣的是我是不是一個很爛的老師才把學生教成這樣,這麼一想我又突然覺得想哭。就這樣我一下想笑,一下發火,一下又想哭。我就這樣上演著各種千迴百轉的內心戲,但我的學生應該都沒人發現。據他們事後描述,他們嚇傻了,因為老師一句話也沒說,站在那裡擺一副屎臉,靜靜的瞪著他們五分鐘。      我最後的收場方式是叫他們每個人寫下三個他覺得他上課可以表現得更好的具體作為,再每個人分享,而且因為是一天的最後一堂課,所以我說如果沒寫出來沒分享,全班就不要回家,我站一整晚等你想出來

Let's Talk About Recycling

圖片
I came across this news article from IndyStar the other day about how Indianapolis falls behind other cities when it comes to recycling. According to this article, the recycling rate in Indianapolis is only 7% with 10% participation rate, while San Francisco has 80% recycling rate with 100% participation. It’s sad to see but this article does answer some of my long-time questions. (Photo Credit: IndyStar News) I remember how surprised I was when I learned that people here have to pay extra money if they want recycling truck to come to pick up their recycling stuff. I wonder what kind of concerns there are that led to the decision that the government would not make recycling friendly at all. For me, United States is a very advanced country in SO many ways. But when talking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such as recycling, the government here gives me the feeling that they couldn’t care less. From my experiences growing up in Taiwan, the policy from the government is to

美國中西部 秋天好好玩 !

圖片
話說秋天早就過了,不過終於放寒假有時間整理文字和照片,所以請見諒這有點過時的文章...。 秋天出生的我,一直蠻喜歡秋天的。在美國中西部大平原鄉下,沒山沒海的,秋天有什麼好玩的呢? 1. 去農場/果園 這是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早一點九月份的話可以採蘋果,等到十月份則可以採南瓜。大大小小的南瓜,還有各種造型,讓人看得想全部搬回家擺滿每個角落。 如果沒興趣搬幾個大南瓜回家,農場通常還有很多活動可以玩。我覺得最有特色的是玉米田迷宮(corn maze),在台灣大部份的田都是矮矮的稻米,風吹過像一片綠色的波浪很美。這裡則是玉米田一堆,玉米長得很高,所以秋收的時候,一些農場會把一大片的玉米田割成迷宮,有不同的難易程度,難一點的可能困在裡面兩三個小時都出不來。 另一個有趣的活動是坐稻草堆小卡車(hayride)。農場會把他們平常拿來載農具或收割作物小卡車鋪滿稻草,小卡車載著乘客在園裡繞一繞,或去田中間採南瓜。 農場通常還會有一些小遊戲,像是溜滑梯,翹翹板,或是迷你高爾夫等,農場也會有一些動物可以看或摸,很常看到羊、還有草泥馬--羊駝(alpaca)、駱馬(llama)之類的,很適合家庭或朋友一起去玩。 很多農場晚上會繼續賺錢。為了應景萬聖節,白天闔家歡樂的玉米田迷宮和稻草堆車,晚上就變成的鬼屋恐怖版的。黑漆漆的迷宮裡,一個電鋸殺人狂可能就從你身旁的玉米叢竄出!或是坐在一個由鬼駕車的稻草堆車上,遊園的路上可能鬼就從你頭上飛過,或是直接跳上車。不過我後來發現很多這種農場都會找高中生打工演鬼,所以一想到前面躲著的那個變態小丑可能是我學生,恐怖指數好像瞬間降為零😅。 2. 去公園: 賞秋葉/樹林間溜索 秋天是個很適合去森林公園健行的季節,不像夏天一樣有可能熱昏或曬傷,或是寒冬裡冰天雪地。除了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還可以順便欣賞美麗的秋葉。天氣一變冷,加上太陽下山地早,日照變短,樹葉就開始變色了!去踏青時,看到葉子轉黃的,橘的,紅的,紫的,覺得彷彿自己置身在一幅油畫裡。 秋天到公園也很適合去玩一些高空滑索、或是在樹冠層走一些闖關活動,當溜索在樹林間滑翔的時候,邊尖叫邊享受微風徐徐,真是天涼好個秋呢。 (和好友Flory一起去玩這種樹林間的闖

有趣的六個經典聖誕小故事,讓你聽懂美國人在說什麼

圖片
本文刊登於 換日線 適逢聖誕節,想來跟大家聊聊些跟聖誕節有關的經典故事。在美國過聖誕節,或是看電影時,這些故事常常會被提到,知道這些故事,也就能更了解美國人在說什麼喔!  每個節日都會有許多不同的故事或傳說,就像每次我在教學生中秋節,一定得把嫦娥、后羿、和玉兔的故事講過一次。聖誕節也有許多常常會被當地人提到的人物或動物,但是我發現除了聖誕老公公和他的麋鹿外,很多其他的角色都是近一兩百年因為一些文學著作、童書、電影、或是歌曲才出現的。這裡就來介紹六個有關聖誕節有名的角色和他們的故事,他們都是美國人在聖誕佳節常常提到的文化引用 (cultural reference)。 1. Ebenezer Scrooge 史古基 Scrooge這個人物是源自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43年的著作A Christmas Carol (中文好像翻譯成《聖誕頌歌/聖誕夜怪譚/小氣財神》)。 故事裡的這個史古基先生是個小氣鬼守財奴,而且生性陰沉孤僻又苛薄、不喜歡過耶誕節。但在某年的耶誕夜,他遇到了 3 個鬼,看到了他的過去、現在、以及如果現況持續下去未來會走向的悲慘結局。這一晚讓他豁然開朗、察覺了自己的這些缺點,從此改過向善,人不僅變得大方也多了點人情味。 這個故事被翻拍成很多電影和舞台劇等,算是很常被提到的一個故事。有次我讓我的學生拍影片,他們就改編這個故事拍了一個"A Rice-mas Carol," 講一個人本來不喜歡飯,結果遇到了三個鬼後變成喜歡飯的故事😆。另外在故事裡當Scrooge想要表達他對聖誕氣氛感到嗤之以鼻的時候,他常常會發出個"Bah! Humbug!"的聲音,也常常看到有人模仿。 (照片取自網路) Scrooge他的名字也變成了一個新的字。如果有人說 "Don't be a Scrooge." 就是叫你別當小氣鬼或別破壞聖誕氣氛的意思。最近也聽到有廣告說到 "Don't get scrooged." 應該是說叫你小心,別被其他小氣商家給佔了便宜的意思。  (照片取自網路) 2. Grinch 鬼靈精 --From the children book “How The Grinch

那些我從美國學生身上學到的英文(上)

圖片
(此文也刊登於 換日線: 美國學生教我的事(上)曾在授課時被學生惡意嘲笑,現在我大膽擁抱自己的口音! ) 身為一位在美國教書的非英語母語者老師,我從我的學生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以前沒有在課本上學過的英文。我的學生們尤其愛教我發音,還有許多年輕酷炫 (又或是有點不妥當的??...) 的青少年愛用語。 這篇文章就先來談他們如何教我發音。我想讓一個人最快速學習的一種方式,就是大力的嘲笑他,刺激他的自尊,進而激發他的上進心。我想我用心良苦的學生們選用的就是這招激將法吧 !(甘溫我的學生 🙏) 想當年在教英文的時候,還因為被學生說過發音聽起來很標準很好聽而沾沾自喜,沒想到來美國後會被我的學生狂糾正...只能說學海無涯。 不過我覺得跟發音比起來,流暢度更重要,發音只要不到影響理解的程度,有著一點口音沒什麼不好,畢竟我們本來就是在不一樣的背景環境成長,為什麼我要跟你聽起來一模一樣? 我任教的學校,這些學生沒什麼接觸過外國人和外國口音的經驗,所以他們一聽到和他們習慣的不一樣的發音,就得小題大作一番。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透過上下文,學生是聽得懂我要說什麼的,不過他們就是要雞蛋裡挑骨頭一下,似乎是在報復我一天到晚糾正他們的媽麻馬罵四聲。但不得不說,也有些時候,我還真的是講得讓他們霧煞煞。一些最困擾我的發音大概是一些字尾有 l 的字,像是 bow, bowl, ball, bull , 不只讓我覺得舌頭打結,應該已經是癱瘓的程度😅...。 有次有個學生跟女朋友吵架來上課,看起來失魂落魄的,我跟他說你今天是不是忘了帶你的靈魂(soul-長母音o)來上課,他看起來還真的更茫然了,因為 他聽成我說你是不是忘了帶你的電鋸(saw-短母音 ɔ )來上課 。還有一次我在跟學生說我以前小學的時候看過老師丟學生粉筆 (chalk-短母音 ɔ),這時台下又是一片問號臉,原來 他們聽成我在說誰噎到 (choke- 長母音o) 。總之這類雞同鴨講的例子,還真是不勝枚舉。 學生通常也不是真的想嘲笑老師,他們只是覺得跟老師熟了,想跟老師玩玩,所以其實我都不是太在意,偶爾威脅他們,再笑我就要回台灣不教了! 可是也有些時候,我就感覺得出學生是有意嘲笑。在台灣的時候我曾經在有外師的小學任教,我也親眼目睹過許多小學

English That I Learned from My Students (Part I)

As a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teacher here in America, I have to thank my students for giving me a lot of precious English lessons these past 2 years. They “improve” my pronunciation, and they teach me a lot of young and cool (or...maybe I should also say, inappropriate?) English that I’ve never learned on the textbooks before. I’m just going to focus on pronunciation for today. Sometimes I feel like my students are just too critical on my pronunciation in English. It might be a revenge for me correcting their tones in Mandarin all the time.😆 So for example, when I said the letter “h,” or words like “jeopardy,” “metaphor,” or “tournament,” they could all somehow found them funny. But sometimes they really couldn’t understand me, and I did learn how I confused different vowels in English from them. Here are two examples: [Example 1] Me talking to a student: Where is your “ saw ?” Student: ??? Me trying again: Where is your “ saw ?” Your “ saw ?” You look like y

「台灣、中國、大美國」?——身處美國中西部郊區,一個華語教師的「文化認同」

圖片
此篇文章發表於 天下雜誌--換日線  「台灣、中國、大美國」?——身處美國中西部郊區,一個華語教師的「文化認同」 轉眼間,農曆新年已過月餘,春天來臨。 在來到美國當華語教師前,每到過年,就是我癱在家裡床上、沙發上,等著被餵食的悠哉日子;不過赴美當上華語教師後的這兩年,「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或稱 Lunar New Year)期間,我卻總像是個處於備戰狀態的小媳婦。 除了一堆「新年相關課程」要準備、以及全校性的大型活動要籌辦外,我還要帶著美國學生們「包」水餃、「寫」春聯、甚至練習「舞龍舞獅」......。以前在台灣,我根本只會「吃」水餃,和「看」別人寫春聯,而舞龍舞獅,更沒真的見過幾次呀! 因此很離奇的,為了加緊搶救自己似乎「理應具備」、實則貧乏的「中華傳統文化技能」,我直到在美國工作,才學會了包水餃及舞獅。 在台灣,我是一位英文老師,因此備課時,學習的常常都是西方國家「如何慶祝聖誕節和萬聖節」;反觀自己現在到了美國,因為教的是中文,反而因此得回過頭來,再重新學習一次自己的「東方文化」。 到了異國,才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的文化 來到美國後,不論是美國當地人或台灣的親友,人們常常會問:「你到美國後,有些什麼『文化衝擊』?」;「台灣跟美國的文化,有哪裡不一樣?」 甚至連第一次見面的朋友,都很愛問我這種「其實很深奧」的申論題,逼得我不得不去思考,屬於我自己的「文化」是什麼? 也可能是,因為現在還肩負著「教育學生」的任務,所以有種使命感,很想與他們分享我愛的家鄉點滴,於是自己想知道得更仔細,才能介紹完全;也或許,是因為在每天的生活中,隨時都在比較著這裡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跟以前自己所習慣的有哪裡不同......。 總而言之,透過「比較」,我更了解自己的文化跟這裡所謂的「美國文化」,存在著哪些同異;更因為自己身處在另一個文化裡,反而更加認識了自己原本的文化。 就像是每個人的「自我認同」,其實有很大部分,也是靠著別人對自身的印象建立起來的吧! 這現象似乎有點弔詭,卻又頗為合理。 中西部的郊區高中,孩子們對「亞洲人」的印象 那麼,我透過這裡的美國人眼中,「重新認識到」的亞洲人,是什麼樣子呢? 在此之前,需要先簡介一下我所工作的地方:這是一所位於美國中西部、都市郊區的一所高中——全校一百多位教職員裡,只有我和另外兩位老師「不是白人」。至於學生同樣以出身當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