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Reflection of My First Year Teaching in the USA

I’m excited for my second year working and living in the US. Everyday was tons of learning in the first year. The biggest challenge for me is to understand and keep up with conversations in a group. When a group of people are talking really fast, for me it’s like watching CNN, and NBC, ABC, TLC, all at the same time, while several topics are going on among different groups. I really wish I could have a headset, and I can turn up the volume here and pause there to look up the key words. Sometimes when I finally figure out what’s being discussed, people already move on to another topic. It can be frustrated. I feel like living an 80% of life. I understand 80% of what’s going on around me, and I am only able to express 80% of myself. Sometimes it’s not always language barrier. It’s a whole new environment for me. I don’t know the students or teachers being mentioned. I have never heard about such a title or position in the school. I don’t know which movie you’re quoting. I didn’t g

美國高中 -- 帶個機器寶寶回家做作業吧!

圖片
在我任教的高中,有一堂課叫做「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可能類似我們台灣的「家政課」。本來我覺得在高中有聽起來這麼專門的課,讓我開了眼界,沒想到這堂課開出的作業更是厲害! 選課的學生要花三到五天的時間完成一項作業叫做 「Real Care Simulation Project」 ,也就是學生真的要模擬當父母,去照顧下圖的假娃娃。而最威的是,這個機器娃真的會發出哼哼的聲音,或是不定時大哭,沒哭的時候靠近它還聽得到呼吸聲(嚇死我了!)。 (借學生的機器娃娃作業來玩一下😆) 而假娃哭起來的時候,學生得去好好了解到底為什麼娃娃在哭。不論是要趕快用奶瓶餵奶,餵完還要煞有其事的拍嗝😂,或是要換尿布。就連抱娃娃的姿勢如果不對,娃娃感應到了也會開始大哭。 所以學期中常常就會有一陣子,在走廊上看到一堆學生提著嬰兒籃要去上課,或是上課上到一半,抱著大哭的娃娃衝出教室的。放學後,學生也得繼續24小時的照顧這些機器娃娃。甚至是要參加學校音樂劇公演,也得把娃兒帶去,才是稱職的「care giver」,不然這個機器娃娃裡的電腦可是會記錄著,娃娃哭了幾次沒有被理會,所以是會被老師扣分的。 不過我覺得最好笑的是 學生做這項作業前後的落差 ,我只能說為人父母實在是太偉大了! 老爸老媽我愛你們!以下來分享一些好笑的例子: 😂 😂 😂 😂 😂 😂 😂 😂 😂 😂 ----------- 拿到假娃前 ----------- 學生 娜 娜 :老師,我明天會帶寶寶來上課喔!好期待喔!! 老師我本人:真的啊好期待喔!!要借我抱一下喔! ----------------隔天---------------- 學生 娜 娜:( 進教室前威脅著娃娃) 你最好給我好好待在教室外,不要發出聲音! 😂 😂 😂 😂 😂 😂 😂 😂 😂 😂 ------------ 剛拿到假娃 ------------- 學生小莉: 老師,你看!這是我的寶寶!超可愛的!我們幫他取一個中文名字好不好? 老師本人我:好啊!那這個週末我們一起想想,星期一來幫他取一個好名字! ------------ 過了一個周末 ----------- 老師本人我:寶寶呢?不是要幫他取中文名字嗎? 學生小莉:( 熊貓眼超重) 我把它拆了。它整個假日吵到我快瘋掉! 😂

中西文化大不同 -- 中文、英文,名字大不同! What's in A Name?

圖片
今天這篇文章要來講講中英文在姓名方面的觀察小趣事,希望不會太枯燥! 我看英文名字 以前學英文的時候,老師都會教英文跟中文相反,名放前面、姓氏放後面,後來發現其實有更多的差異。我們雖然有些菜市場名,但大部分的情況都還是姓氏比名字跟別人一樣的機率比較大。所以通常我如果認識一個新朋友,都是先記他的名字,有的時候某些人姓什麼還突然要想一下。  不過在美國教書的這一年多,發現名字很容易會重複出現,例如一個班裡就有兩三個「Jacob」,但就姓氏來說, 班上的學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人的姓氏是一樣的 ,除非是兄弟姊妹。(這也太強,怎麼會發明這麼多姓氏不會重複?!)老師們也幾乎沒有人姓氏一樣的,除非是夫妻(美國太太結婚後大多會冠夫姓)。這也代表學校裡有一百多位教職員,名字加上姓氏,就有100 x 2要記,而且姓氏常常比名字還長還難念,記憶困難度大增。😵 在此提供我遇到的一些讓腦袋和舌頭都打結的姓氏,順便考考大家念法: Top 10 Hard-to-Pronounce Last Names (According to me… lol )   Zelencik Bauchart Noesges Gerbsch Scherer Daugherty Riesterer Cochran LeBoeuf Smogoleski 姓氏據說也可以判斷出他們的祖先是從哪個地區移民來的,美國基本上是由移民構成的社會,不同的種族橫跨海洋移民而來,才會有這麼多元的姓氏。所以可以從姓氏的端倪看出祖先來源。像是字尾有-son的,Wilkerson, Peterson, 祖先有很大的機率是從北歐地區來的。 我一開始都偷懶只記名字,不過後來發現這在學校場合行不通。因為稱呼老師時得說「Mr. / Mrs.(姓氏)」,才像我們在叫「某某老師」,所以如果有學生或老師跟我說「Mr. / Mrs.(姓氏)」時,我都不知道他們在講誰,或是曾經發生我之前在學生面前跟其他老師聊天時直接叫他們名字,就會被覺得不夠尊重他們或是在裝熟 😣😫 (好衰啊!~~~)。  後來也發現開始努力記姓氏的一個好處,就是對家族比較敏感。會開始恍然大悟:「噢!這豈不是那某某老師的小孩。」「噢!原來他們是夫妻喔。」有種像在玩紙牌釣魚遊戲,配對成功的感覺哈哈。 想想這在我們中文系國家也太不適用了吧?! 如

文化衝擊 -- 我的教學低潮期

圖片
文化衝擊曲線 (Culture Shock Curve) :一開始到新的文化會經歷蜜月期,什麼都好新鮮好好玩😁,再來就一路直奔谷底低潮😭,最後在慢慢適應理解當地為什麼人們這樣做😇,與之前自己的經驗比較與漸漸融合,最後回到本來的文化反而會再經歷一次文化衝擊💁。 [我的低潮期] 我本來以為我之前交換學生也是待在美國中西部,環境很像應該適應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加上之前交換半年真的玩得蠻開心的,只有一開始因為待的地方治安頗差很緊張外,其他時間沒啥想家的感覺 (真是的樂不思蜀的阿斗😅),所以覺得這次應該也不會有啥問題。 不過前陣子真的經歷了文化衝擊的低潮期,最低點應該就是在除夕當天,這裡中國新年不是假期,所以得照常去上班。有學生好奇問我如果我在台灣過年的話現在在幹嘛,我開始回憶,啊這個時間在台灣是晚上八九點,所以應該剛跟家人圍爐完,幫老媽收拾完餐桌,在看一些過年的綜藝節目,老爸可能正在跟手機奮鬥打簡訊跟人拜年。一邊講,我突然發現我的喉頭有點哽咽。加上在學校賣中國新年活動的票,辛苦賣了一星期全校一千多人才賣出三十張,大家在意的都是當天的籃球homecoming game,或是下星期的吃冰淇淋大賽,真是讓我滿腹委屈。覺得活在一個沒有人懂我和我的文化的地方,沒有人知道今天是除夕是很重要也是我很喜歡的節日,沒人關心此時此刻我的家人可能也在地球的另一端想念著我跟他們團圓。在教室擦白板的時候想著想著我真的是覺得悲從中來開始大哭,還好我的教室偏遠,只有嚇到路過的手語老師一個人。 不過當然低潮也不是只有因為中國新年沒有放假這麼簡單,以下就開始我的分享(抱怨?)有關我遇到的一些難關。 [語言隔閡] 我覺得語言的隔閡讓我好像過著一個百分之八十的生活,接收著80%的資訊,表達著80%的自己,沒有百分之百的投入和活在當下的實在感。其實日常生活溝通的英文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大問題,一對一講話也很OK,不過當一群人聚在一起七嘴八舌時,我就只能抓到百分之八十。 午餐時間我剛好跟一群數學科的老師同時段所以都一起吃,常常我知道有人應該是講了什麼好笑的話,不過就是那幾個關鍵詞沒聽懂,一直問也怕人家會煩,所以漸漸練出假笑與陪笑的功夫,不過皮笑肉不笑也是會沮喪疲累的。 有的時候也不見得是語言,可能是他們討論的人我不知道是誰,或是他們覺得好笑的電視節目我沒有看,所以不知道他們說什麼,沒有一樣的

美國高中學生一天的作息

圖片
自從八月開始到美國玉米田裡的這間高中教中文後,不知不覺已經教完了一學期的課了!這半年我體驗到了台灣和美國很不一樣的高中作息,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一下我目前的經驗。 我聽過的課表可粗分成兩種,一種是和台灣很像的 period (節) ,每天上七節課。另一種是叫做 block (堂?) ,每天上四大堂課。 美國地大,各個學區運作方式可能不太一樣,這篇文章是以我任教的學校舉例。 我的學校是採用上述提到的第二種  block schedule 。一堂課 84分鐘,有點像把兩節課合在一起變成一大堂課,而學生每天的四堂課都是一樣的。所以如果他們星期一第一堂課是中文課,那每天的第一堂都是中文課。等於把課濃縮成每天上,還一天上兩節, 所以一學期就能把一學年的課上完。 這種課表的好處是學生一學期專心上四種科目,作業量也不會到一天寫八科爆炸的程度。對老師來說,因為教的班級數量減少,要改的作業份數也會減少一點,也比較能深入認識每位學生。 不過這種課表也是有壞處的。由於每學期只能選四門課,所以有些學生可能這學期上中文一,但下學期時間卡住不能選中文二,不過過了一年半載後又有時間回來上中文二了,但這時候不知道他們的中文一還記得多少?... 甚至是主科數學科學等也可能都會有這類無法連貫的問題。 每日作息 來看看美國學生一天的行程吧!這裡沒有導師班的概念,比較像台灣的大學。第一節課八點三十五分開始,學生會直接到第一堂課的教室。因為沒有導師班,所以也不會有什麼班長風紀股長,老師每節課自己點名上網輸入學校系統,每位老師都要負擔一些導師責任,與家長密切聯絡。 (我學校表定的每日作息表) 第一堂課開始前,有一個和在台灣的升旗典禮很類似的儀式。每間教室都會掛有一面國旗,學生要起立面向國旗站好,講一套誓詞 (pledge of allegiance),之後再開始上課。 *超短的下課時間! 學校對時間的精確程度一開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會訂在什麼10:59分下課。如果你想說自動進位湊個整數11點再下課,你轉頭發現教室已經變成一場空👀,學生早就拎著書包頭也不回的離去。 因為學生每個block之間只有六分鐘的下課時間,要上廁所還要跑教室,一種六分鐘護一生的概念。😅  我真是覺得六分鐘蠻短的,因為身為老師的我,不用跑教室,但還是要整理一下教室改換下一班的課,都來不及有時間去上廁所。(不過想想在台灣,雖然下課都至少

美國高中 -- 如何懲處學生?

我在剛到新學校任教中文老師的第二個星期,教室外就發生了十分刺激學生打架事件,不過也讓我體驗到這裡對學生的管教方式,算是學了寶貴的一課。 我任教的學校是位於美國中西部的一間公立高中。這天在我要走進教室上課的時候,發現我教室門口的走廊上,人異常的多。仔細一看,竟然是因為有一群學生在走廊上打群架,而案發現場就在我的教室正外面😱。所以位於搖滾區的我就目擊到了一些人高馬大的老師前來制止,還把幾位學生壓倒在地上。 後來有一方的學生被帶進我的教室冷靜,不過那時我正在上課,大家正在「ㄚㄛㄜ,ㄧㄨㄩ」練習著發音,還搭配中國風古典樂一片和平。對比衝進來的那些氣頭上的學生大吼大叫,外加翻桌還有把我白板上的東西都摔到地上,當下我和我的學生真是驚嚇加傻眼囧,大概過了半小時兩方的叫囂才漸漸停止。(學生開心的以為可以不用小考,不過這裡一節課長達84分鐘,所以還是有時間小考的😁 。) 我在的這間學校算是校風不錯的公立學校,其他老師們說以前有時也會有學生打架,不過這樣的群架事件真的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所以可以說我相當幸運?!   來分享一下目前我學到在這間學校裡不同的學生處罰方式,基本上學校裡有一間特別的教室專門處理 「In-School Suspension」 ,裡面有位類似教官的老師全天守候,任何有關學生的懲處大概都會送到那裡去。但除此之外,教室裡也有一些是資質優異都修很難的課的學生在那裡自習,應該是希望被處罰的學生可以稍稍被感染一下認真讀書的氛圍。 基本上如果發生老師上課很難處理的學生問題,若是需要心理輔導的學生可以送去給輔導老師,若是需要處分的學生可以送給副校長或甚至校長,或是選擇以下是幾種不同的懲處方式: In-School Suspension (ISS) 學生如果在班上搗亂到老師受不了,可以馬上將學生送出教室,打電話到那間神祕教室給那個教官老師說要把學生送去,或是直接自己帶過去。學生那一天就不能再到教室上課,必須要在監督下安靜規矩的完成老師指定的作業。  Detention 這個是處罰學生放學後留校察看,但不管是哪天被處罰,統一是等到星期三放學後在學校多待兩小時,有點像是台灣學校裡罰學生愛校服務的概念。那段時間內,學生在被監督的狀況下,不能使用手機或任何電子產品,只能做學校作業。被處以這項懲罰的話,名單會公布在每天中午學生吃飯的餐廳,所以學生會覺得有點丟臉,而且

特殊教育省思--適者生存 不適者淘汰?

在台灣的小學當英文老師,暑假常常需要帶夏令營。某次夏令營我的班上有隻小噴火龍爆發,這隻小噴火龍突然暴怒大叫大哭,生氣的踢前面女生的椅子,還走去把別的女生的氣球踩破。然後氣球被踩破的女生也哭了,接著坐旁邊的女生也哭了,總之就是哭成一團 (老師我也很想哭,差三十秒就下課了呀!)。 事情是這樣的,男生組念繞口令念比較久所以輸了,女生組有人挑釁的說男生就是比較笨,這時小噴火龍不尬意輸的感覺又被挑釁,所以就爆發了。當然前面這些前奏小劇場是事後拼湊出來的,我這菜鳥老師都沒發現還在台上念繞口令念得很開心。 小噴火龍有情緒障礙會時常爆怒,其他小朋友已經很受不了他有特別排擠他的現象。我先把小噴火龍帶到旁邊冷靜,然後去安撫兩位女生。火上加油的是,這位氣球被踩破的女生的媽媽出現了,可以理解她心疼自己的小孩、也擔心小孩之後會因為小噴火龍受到傷害,所以這位媽媽表示我們應該要禁止小噴火龍參加其他的活動。我答應這位家長一定會更留意小噴火龍的行為,確保每位小朋友的安全,但也明確表示小噴火龍和大家一樣有受教權。 我可以了解為人父母的天性,捍衛自己的小孩為他們爭取最好的。不過處理的過程中我很失望,也很心疼小噴火龍。如果我只是照這家長說的就此禁止小噴火龍參與其他活動,沒有機會讓他練習跟其他人互動的話,他又有什麼機會學習、練習不噴火呢? 隔天小噴火龍的媽媽特地來道歉,媽媽說他們昨天晚上練習了很多次小噴火龍要怎麼跟同學道歉。你看得出來這媽媽是多麼努力的在幫助他的孩子適應所謂”正常”的社會。但一般學生及家長如果無法同理,往往輕易的一句話就可以將他們所有努力徹底擊潰,在我看來這是多麼的令人心碎。 [遙遠的正義]  記得之前看一部電影叫記憶傳承者,背景架空在後現代的時空中,男主角發現世界這麼美好,原來是因為在統治者的掌控下,稍有瑕疵的嬰兒就直接被安樂死。 看電影時大家當然像男主角一樣是正義的化身。殘忍的將發育不全的小嬰兒淘汰掉? 太邪惡了怎麼會有這種事! 似乎將時空拉遠,是一部電影或是歷史事件的話,我們總是可以看得很清楚,洋洋灑灑的譴責裡面的反派角色,支持正義。 但回到生活週遭,我們這社會對有瑕疵的人包容度到底有多大? 學生時代我們是不是也有意無意的跟著排擠班上總是在邊緣的那幾位學生? 當我們變成家長時,誰保我們是不是也會變成迫害弱勢族群的恐龍家長? 我們是否不小心的和大眾一起殘忍的淘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