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美國當志工 -- 市區裡也可以當農夫

圖片
我很喜歡種些花花草草,但不是個綠手指的我,卻也常常把植物給種死。甚至是連不用澆水的仙人掌 🌵 ,也難逃我的魔掌。為了讓這些植物少受些罪,我之前報名了種樹志工的訓練。在種樹的活動中,聽到新的志工朋友提到另一個可以去當義工種菜的組織。趁著前陣子放暑假,就找了一天去試試。 Growing Places Indy     ( https://www.growingplacesindy.org/ ) 是一個專門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市區裡推廣農業及種植農作物的組織。跟之前當義工的其他組織比起來,Growing Places Indy 的規模比較小一點。他們的宗旨是在讓都市裡的人也能了解食物是怎麼來的,農作及健康生活的概念,也推廣產自本土的新鮮蔬果。而他們收成的農產品,也會在周末到農夫市集擺攤販賣。 當天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九點一路到十二點,我被分配了主要兩件工作。第一是除玉米叢間的雜草,第二是鋪玉米叢間的小路。 除雜草就是個很舒壓的活動。不需怎麼用大腦思考,一邊跟其他義工聊天,一邊看到雜草拔起來就是了,拔起來的當下也還有一種爽快的感覺!不過同時我的大腦還是不小心思考了一下,不由得對雜草們感到同情。他們只是因為對人類沒有利用價值,就被視為雜草。我們到底是有什麼資格可以這樣決定其他生命的去留呢? 除完了雜草,第二項任務是要鋪玉米叢間的走道。得先去鏟一車又一車的枯樹皮,運回來後,再來回鋪在一排排玉米間的小走道。目的是為了不讓雜草那麼容易再長出來,走道也會比較好通行。 這樣一個早上下來,雖然蹲著除草真的蹲到腳很痠,拔雜草和拿鏟子也真的是用到手指很痛,但還是讓我這個不耐操的都市俗感到內心很平靜也很滿足。這次的志工內容算是我數一數二喜歡的,因為既可以在戶外,又能跟大自然接觸,結束前他們還讓我挑了一些現採蔬果當伴手禮帶回家!✌💚 除了運動又省了菜錢以外,這邊的義工和員工都具有豐富的農作知識。短短的一個早上,我終於解開了為何我種了一年多的番茄,始終沒有結出任何番茄的這個謎團。因為我種在室內,沒有蜜蜂來拈花惹草,花粉無法受精,是長不出番茄的。希望之後可以學到更多的種植小常識! **其他志工體驗文章** 美國當志工 -- 切菜切到起水泡! 美國當志工 -- 零度C中蓋房子 美國當志工 -- 香蕉皮其實很重滴! 美國當志工 -- 水泥叢林中種樹 美國當志工 -- 市區裡也可以當農夫

遠距教學的師生蠢事大集合

圖片
開學邁入第二個月了! 終於所有學生都回到了教室裡上課。去年在疫情中的一年,我任教的學校經歷了: ⟹ 線上教學 ⟹ 線上 + 實體分批 ⟹ 線上 + 實體分批 + 外加每週一天全體線上 ⟹ 又回到線上 + 實體分批 ⟹ 線上 + 實體但不分批 真是各種排列組合都試過一次,可謂是充滿變化的一年。 也為了三個年段要備線上課程,許多加班熬夜的日子,錄了超過150支教學影片。每天課與課之間的五分鐘趕著教室內消毒,趕快上Google Meet點名網路上的學生,還不能忘了也要給教室裡的學生找事做不然他們就開始玩手機... (為了網課製作了超過150支影片) 就在今年覺得終於熬出頭,好像美國疫情趨緩一切開始要回覆正常,學校甚至連口罩都說不用戴。結果目前不到一個月,教室裡的學生又開始一個一個消失被隔離了! 我看像去年一樣,同時要上網課和實體課的命運是逃不掉的。樂觀來看,去年上網課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蠢事,還是來記錄一下吧。 網課學生鏡頭的開與不開 剛開始上網課時學生都很興奮,每次在鏡頭前都熱情的想分享家裡的嬰兒或寵物。不過時間一久,學生後來都不開鏡頭了。有時候做活動逼他們全都得打開鏡頭,這一開不得了,看到有還躺在床上蓋著棉被的,有在吃飯的,有在健身房的,還有爸爸媽媽叔叔都在旁邊一起看著上課的 (老師覺得壓力好大😓)。 有次我的一個學生正在報告,突然全班聽到一陣「啪~~唰~~」超大聲的沖馬桶聲音, 全班精神為之一振!原來是有一位在聽報告的同學沒關靜音... 竟然把我們帶到廁所裡去上課了! 我還為這件事噹了這個神經大條的同學很多次呢。😂 網課老師的沒法度 上網課網路的穩定和速度真的很重要。有次上到一半我的網路突然當掉,急急忙忙重開機連回去,沒想到過了五分鐘,我的學生都還乖乖地在鏡頭前等我,真是感動! 還有次在家上網課時突然有人敲門,我正在講課所以就沒有理會,沒想到下一秒就有人直接開門進來了! 原來是公寓的維修人員,這麼會挑時間來修堵塞的水管,真是尷尬。 另外還有次是我手殘,有一次再用Google Meet時,我把在教室裡和在線上的另一群學生同時分配到線上的分組討論室(breakout rooms)做活動,就在我要結束分組讓大家一起回到主畫面時,教室裡實體課的學生就聽到我的一聲尖叫,我不小心按成了結束整個會議啦! 真是無奈! 線上那另一半的學生大概想說下課了,八成都沒有登入回來了。😓

中西文化大不同 -- 多倫多點漢堡事件

圖片
世界各地風俗民情不同,常常有些本地人熟悉到不經思考的一些習慣,在外地人看起來卻是摸不著頭緒。有時候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雖然都是用英語交談,但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卻像還是在講著不同的語言一樣。 記得我第一次一個人出國是在升大三的暑假,花了六個星期的時間在加拿大多倫多學英文。 有一天,我到一家速食店點餐,看著琳瑯滿目的菜單,腸胃開始緊張的攪動,我內心猶豫著到底要吃什麼?要怎麼講?雙腳緩慢的走向點餐櫃檯,眼睛直直瞪著菜單上那些讓我眼花繚亂的英文字,抵達櫃檯的同時終於吐出了幾個字:『I want number 2.』,內心總算鬆了一口氣。 但當我終於稍微放鬆下來,卻察覺到點我餐的那位服務員,一句話都沒有回應,正眼也沒有瞧我一下。 輪到我的外帶時, 餐點丟在櫃檯上就走了,甚至讓我連個說謝謝的機會都沒有。當時覺得有點奇怪,但其實也沒有多想什麼。 事後過了很多年回想起來,我覺得那位店員可能誤以為我很沒有禮貌。因為我在腦中倒帶了一下,他的確是有問我一句:「How are you?」的,但 我當時實在太緊張著要怎麼點餐,根本就直接忽略了他。 『How are you?』 「How are you?」這個可能是上英文第一堂課就會學到的問題,卻是困擾我蠻久的。 這個問候不分遠近親疏,可以是對親近的朋友,隔個週末沒見面的同事,或是第一次見面要幫你結帳的店員,都可以劈頭問你個:「 How are you?」 通常對這個簡單的問候,當地人都是以一種高亢愉悅的音調,可能不用經思考就反射性回答:「Good! How are you?」然後就流暢的開始點餐或是開始閒話家常。 可能相當於在台灣,像是爸媽看到鄰居會簡單說聲:「呷飽沒?」通常就是不用思考,簡單回個:「 呷啊 !」 或是「 還沒 。」 之類的就好。或者像是在大學時看到朋友,打招呼就是問些明知故問的問題:「要去上課啊?」(不然咧?😂) 所以習慣這種不同招呼語的我,每次聽到「 How are you?」 要回應就是覺得彆扭。聽到都會愣一下,到底是要說自己過得好還是不好?不管聽了幾年了,到現在有時候聽到還是會讓我跟不上節奏反 應。 『Can I have ...』 那次的點餐事件,除了沒有回應店員的「 How are you?」 外,我也發現美國或加拿大人點餐的說法和我們有點不一樣。我們用中文點餐都直接了當的說我要什麼什麼,英文的說法倒是蠻婉轉的,

找自己 -- 你跟自己熟嗎?

你跟自己熟嗎? 我跟我自己其實蠻不熟的。 2020年,疫情引發下的動盪之年。對我來說,失去重要的親人、年過三十的分手,意外成為一個自我覺察、自我覺醒的開端。 活了三十個多年頭,才終於發現我一直活得很壓抑,其實不懂自己。 我自認是個隨和的人,『隨便,都可以』,是我蠻常說出的話。 但我真的沒意見嗎?還是我內心那個小孩,其實很害怕表達他的想法?說出來了別人不認可怎麼辦?說出來了會不會被笑?說出來會不會讓別人失望? 時間一久,我好像也就直覺的不會去問心底的意見。現在想開始關心這位小孩,但小孩太久沒被問過,卻也還真的不知道他的意見是什麼了。 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 我想要什麼?不是這個社會想要或是周遭家人朋友想要的,是我自己真正渴望的? 什麼會激起我內心漣漪,讓我情緒起波瀾? 什麼會讓我想笑? 什麼樣的情節特別容易讓我激動熱淚盈眶? 什麼樣的音樂會讓我的身體想跟著擺動? 什麼樣的話題或人事物會讓我想逃避? 什麼會激起我的自我防衛機制? 什麼是我內心最深層的恐懼? 如果我的生命故事是一本書,裡面會寫著什麼樣的章節? 要認識自己原來不是件簡單的事。 一切都是從覺察開始,就像病人有沒有病識感一樣。我想我要鼓勵自己,至少我已經勇敢的踏出這第一步,認識自己。 ***找自己系列文章*** 找自己 -- Me, My Tent, and I 找自己 -- 喜歡上我的冬天 找自己 -- 第一次幫自己辦一場生日趴,在美國唱卡拉OK! 找自己 -- 「Holding Space for Oneself」,陪伴自己的情緒浪潮 找自己 -- 人生的意義?認識並活出自己的獨特性 找自己 -- 做自己,不需要解釋藍莓口味的包子 找自己 -- 面對自己的深層恐懼 找自己 -- 覺醒,找自己的顏色 找自己 -- 你跟自己熟嗎?

俄亥俄州 克里夫蘭 -- 庫雅荷加谷國家公園 Cuyahoga Valley National Park

圖片
庫雅荷加谷國家公園 (Cuyahoga Valley National Park) 位在俄亥俄州東北邊,離克里夫蘭市區約莫半小時車程。雖然是個國家級的公園,但並沒有像大峽谷那樣壯麗,或是黃石那樣受歡迎。不過我相當喜歡這國家公園存在的意義,體現了人為力量和自然可以怎麼達到平衡。 從北到南貫穿這國家公園的是庫雅荷加河 (Cuyahoga River)。在以前這是一條臭名昭彰的河,主要是一條運河用來運送貨物,所以是飽受污染的一條河。歷經了科技演進,運河漸漸被火車給取代,但火車及周遭工業開發的產業依舊持續讓這裡的環境飽受污染。再度經歷產業轉換後,以及環境保育人士的大力推動,庫雅荷加河及周遭的生態終於在1974年被劃為國家公園保護,也還給了這條河原始自然生態樣貌。以下就來分享來這個國家公園可以做的一些活動吧! 爬山健行 Brandywine Fall Trail + Stanford Trail  這個公園裡最有名的是這個Brandywine Fall步道,可以看到一個瀑布。我去的時候可能算是這裡的枯水期,瀑布看起來蠻小的。瀑布外環的步道也連接到另一條 Stanford Trail,這個步道會穿過一些樹林,人群也少了些。 (Brandywine Fall) (Stanford Trail) Ledges Trail  這步道是我覺得最美,最舒服,也最適合一個人爬山的。 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挺壯觀的岩石紋理,而且樹蔭很多很涼快。 時不時也會遇到其他路人,除了可以幫你拍照外,也不會讓我擔心有山貓跑出來把我給吃了,但人又不會多到很擠的程度。 Towpath Trail  非常筆直平坦的一個步道,很多人在這裡騎腳踏車。這條步道稍微沿著庫雅荷加河由南到北走經公園,沿途可以看到很多以前運河船閘 (lock) 的遺跡。 在以前,河的兩岸有些採石廠 (quarry)。物換星移後,採石廠已不在。但若仔細搜尋,還能看到點以前工廠的蹤跡,在充滿綠蔭的步道上可能會有以前工廠大型機具探出頭。 (遺留下的運河船閘) Tree Farm Trail 這個步道位在一個池塘旁邊,比較不是那麼受歡迎的。會去走是因為剛好在池塘參加完一個釣魚活動,看到這個步道就想說去走走。結果整個小時幾乎沒看到其他人,加上步道上雜草叢生,若不是剛好在我不遠處剛好有對老夫婦也在走,我可能會很害怕。😓 釣魚 美國的國家公園裡,常常都會舉

賓州 匹茲堡 -- 亨氏歷史中心 Senator John Heinz History Center

圖片
每到一個新的城市,我總喜歡去那裡有特色的博物館,一窺當地歷史文化脈絡。這次到匹茲堡旅行,很喜歡這間 「亨氏歷史中心 ( Senator John Heinz History Center ) 」 。那麼誰是這位「亨氏 (Heinz)」呢?原來他曾是一位有名的美國參議員,而且他的家庭背景也大有來頭。 如果去美國的餐廳吃飯,十之八九都會在餐桌上看到這一瓶「亨氏 (Heinz)」番茄醬。亨氏 (Heinz)這家食品工廠,就是由這位參議員的曾祖父 Henry J. Heinz ,於一百多年前在匹茲堡創立。他一開始只是把媽媽在自家後院種的菜裝成醃漬罐頭賣出,沒想到經過了四代傳承,現在演變成了一家跨國大企業,現在就連在中國也有賣這個亨氏食品生產的嬰兒副食。他們賣的產品也經過了時代變化,現今在美國本土最出名的是他們的番茄醬。 在看介紹時,蠻有趣的一點提到,亨氏 (Heinz) 食品工廠成立之初大多是僱用女工,因為當時男性大多去煤礦工廠工作。雖然他們的薪水在當時給的不算高,但福利相當不錯,竟然還會每週讓員工免費進行美甲保養。💅 真是羨慕! 但是傳承到了第四代後,這位參議員 John Heinz 志不在接任家族企業,而是去從政。他成了一位受愛戴的政治家,提倡的理念是敬老尊賢,綠能環保等,也收藏了很多藝術品。遺憾的是,1991年時他在一場飛機失事中過世,享年53歲。 這間博物館除了介紹參議員 John Heinz 以及這發源於匹茲堡且在當地極具影響力的亨氏企業外,也介紹了  匹茲堡(Pittsburgh) 這城市的歷史演變。印象最深的是,有「鋼鐵之都 (Steel City) 」之稱的匹茲堡,在以前因為煤炭工業造成的空氣污染,也有「煙霧之都 (Smoky City) 」的惡名。從最一開始 都市裡的植物開始凋零, 再到 建築物都被薰的灰灰的 (brown field), 最後則是顯現在人體健康上受到危害。隨著時代演進,產業轉移,加上環境保育人士的大力推動,匹茲堡歷經了復興 (Renaissance),終於又能撥雲見日了。 我在匹茲堡的那個週末,天氣很好,天空很藍,絲毫看不出以前受到空污的痕跡。讓我聯想到現在的北京,和因為火力發電空污指數上升的老家台中。希望這些現在空污很嚴重的城市,以後也有機會能夠重見天日吧。 ***美國旅遊文章*** -  德州 -- 大彎曲國家公園 Big Bend

美國當志工 -- 水泥叢林中種樹

圖片
說起來我是個都市女孩,從小到大都在城市生活,但其實在台灣長大也很難不是城市少男少女。不過我一直很嚮往大自然鄉村的生活型態,親近山林綠水總是帶給我一種平靜感。💚 在台灣時曾經去宜蘭的一個農場打工換宿一個週末,到現在還記得是很特別的一個經驗。來到美國玉米田後,我也找到了一個可以在都市裡稍微與大自然互動的志工組織。 KIB (Keep Indianapolis Beautiful :讓印第安納波利斯保持美麗 https://www.kibi.org/about-keep-indianapolis-beautiful ) 是一個致力於維護地方自然環境的組織。他們舉辦很多志工活動,包括種樹綠化,或是社區內慢跑撿垃圾(plogging)等,為的就是讓大自然也可以進到城市裡,讓都市看起來更美麗。 今年去參加了KIB的 Tree Tender (樹木照護者) 受訓,結訓後在世界地球日參加了第一次種樹活動 (很適合地球日的活動吧!),第二次就是今天了。所以說起來我還是個菜鳥,不過今天想要挑戰自己,看能不能不靠任何人種好一棵樹。💪 種樹的第一步是處理根部,也是我覺得很有禪意的一環。 首先要把最主要的根找出來,其他的剪掉,在舊盆子裡蜷曲纏繞的根,該割的也要割掉,以後才能更好的延展。 每次在處理根的時候,都覺得有點怕怕的。內心不斷吶喊:我這樣一剪會不會害死這棵樹啊!不過這就像是要跳脫舒適圈吧,一些已經養成的規律,要很逆著自己的意識去改變,好像有點可怕,但也就是要這樣才能在舒適圈外更大的環境裡長出新的習慣,伸展後站得更穩吧。 處理好根之後要來挖一個大洞,這是最累人的一步!今天頭兩次我都挖得太小,只好又把樹再搬出來,再重新挖,真的是挖到很喘。 樹種下去之前也要先修剪,修一修已經死掉的樹枝,或是之後可能會交錯在一起的樹枝。再來就是把土填回去,再把一種叫做mulch的東西鋪上去,就大功告成了。 第一次沒有仰賴其他人,自己種好一顆樹,蠻有成就感的🌳 。希望這棵小樹可以健康平安的長大,或許過幾年可以在它的樹蔭下乘涼。😊 (比照圖:種樹前) (比照圖:完成!) **其他志工體驗文章** 美國當志工 -- 切菜切到起水泡! 美國當志工 -- 零度C中蓋房子 美國當志工 -- 香蕉皮其實很重滴! 美國當志工 -- 水泥叢林中種樹 美國當志工 -- 市

中西文化大不同 -- 被抱得措手不及

繼 上篇 回憶到當交換學生時的趣事,又讓我回想起第一次跟我的美國室友梅根媽媽見面時發生的搞笑趣事。 在一起住了幾個禮拜後,梅根有天要去一個商場跟她的媽媽和哥哥吃午飯,就邀我一起去。記得那天梅根的媽媽雖然剛打完網球,但看起來非常的優雅有氣質。梅根的哥哥留著很茂盛的落腮鬍,在台灣不太常看到那種濃密的落腮鬍,所以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挺好奇那鬍子會不會很容易卡菜渣?也讓我連想到電影加勒比海盜裡面的一個章魚船長。不過我想這些評論應該都很白目,所以都沒有說出口就是了。😅 我們約在Panera,一個連鎖的三明治店吃飯。那是我第一次去吃Panera,印象就是這三明治還真是貴鬆鬆,但一向覺得吃生菜沙拉就像是牛在吃草的我,倒是有被店裡的沙拉驚艷到。 吃飯的時候我覺得梅根兄妹和媽媽的互動看起來很像是在跟朋友相處一樣,他們聊天的話題就是一些最近網路上看到好笑的短片。他們也跟我提到梅根的爸爸很會做一種牛肉捲叫 meatloaf ,而且梅根的媽媽會自己做披薩。 最後要結束了,離開前,我看著梅根和她的家人看似平常的擁抱道別,內心不禁想到:『哇,美國文化跟我習慣的真不一樣呢!他們還真的都會跟家人擁抱。』殊不知下一秒,梅根媽媽的眼睛對到我,就走過來也要跟我擁抱道別。那短短的幾秒鐘我腦袋凝滯,真是所謂的手足無措,瞬間石化,不知道手要放哪裡也不知道要說什麼。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對,我就邊抱邊跟梅根媽媽說:『我期待吃你的披薩。』等我回過神來,才意識到我豈不是緊張到不知所云,還邀請自己去他們家作客嗎?希望他們沒有覺得很無言,真是太窘迫啦! 後來真的是有機會去了梅根家吃到他爸爸有名的牛肉捲。我想是我很幸運遇到他們這麼好的家庭,不會覺得我這個外來文化很奇怪。多經歷了幾次這種擁抱文化後,發現如何擁抱也是種學問,什麼時機抱,跟誰抱,側邊抱還是正面抱,都得因地制宜呢。 我想梅根和他的家人應該不知道,在那短短幾秒鐘裡,我的外表看似風平浪靜,原來內心經歷了那大風大浪的文化衝擊吧! ********** 中西文化大不同系列 *********** 中西文化大不同 -- 魚頭 、 雞爪,嚇到美國人? Student Athletes vs. 學霸(Xuébà) 中西文化大不同 -- 在美國吃得 到道地的家鄉味嗎? 中西文化大不同 -- 多倫多點漢堡事件 中西文化大不同 -- 被抱得措手不及 中西文化大不同 -- 中文、英文

交換學生趣事 -- 硬著頭皮變身急智歌后

圖片
近日臉書提醒,發現在聖路易當交換學生已經是八九年前的事了。回想起當交換學生的時候,發生了許多趣事。 那時候和宿舍的兩位室友交情挺好的,一位是美國當地學生梅根以及另一位越南學生兔依。有次梅根帶我和兔依以及一位韓國交換學生週末去拜訪她的家人。記得當時開車開了三四個小時,一共去了梅根爸媽家,她爺爺奶奶家,還有她外公外婆家。 梅根的外公以前當過空軍,所以外公和外婆因為跟著空軍各地跑,家裡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裝飾品,像是來自日本的瓷娃娃或是英國的古老大鐘。梅根的外婆也很有氣質,家裡有一架漂亮的三角琴,她們祖孫三人--外婆,媽媽,和梅根就輪流彈鋼琴給我們聽,梅根的爸爸也加入音樂演奏彈起了吉他。同行的韓國朋友也學過鋼琴,所以也彈了曲子給我們欣賞。雖然我小時候也學過鋼琴,但實在是沒什麼天份也背不出什麼曲子,所以就不敢獻醜。 (梅根的外公外婆家) 後來去了梅根的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住在很山中, 方圓幾里都沒有鄰居 的那種房子,感覺很幽靜,自家後院就可以練習打靶射擊。爺爺講話很快又很糊,我大部分都聽不太懂,但感覺得出來他很幽默,所以每次聽他講話到了頓點,笑就對了😆。爺爺奶奶也都很有音樂素養,這次除了彈風琴外,奶奶還彈了一種電子豎琴,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樂器。他們彈的很多是聖歌,大家都邊彈邊唱,突然彈到一首是我聽過的聖歌叫奇異恩典,我就很興奮的大叫我唱過這個中文版耶!孰不知他們一聽,就叫我現場來獨唱一下中文版。 (梅根的奶奶演奏電子豎琴) 我腦袋裡快速搜索了歌詞一番,發現我其實只記得第一句歌詞(奇異~恩典~),後面到底唱什麼完全不記得。那時候的智慧型手機沒這麼發達,又慢又連不上網路不能馬上查歌詞,所以到底要不要唱呢?不過我又想想,這趟小旅程中,韓國朋友已經秀了一手琴藝,越南室友做了好吃的蛋塔帶去獲得一陣好評。我其實也試著做了個甜湯帶去,不過有兩個致命點。第一,美國人不懂中式甜湯,他們從來沒吃過有豆類的湯湯水水甜點,所以一開始他們還以為我帶了紅蘿蔔牛肉湯,吃了後的評論都只是客氣的說聲『嗯~有意思 ~ 』。第二,我手殘不會做菜,我做的甜湯是個大雜燴,有紅豆綠豆龍眼地瓜紅棗,事後想想好像應該要不是紅豆龍眼湯,不然就是綠豆地瓜湯,都加在一起的確是蠻『有意思』的...。 (我做的『有意思』的甜湯...) 所以想了想,在另外兩位亞洲學生都這麼優秀的壓力之下,來自台灣的代表也不能輸啊!我就硬著頭皮給他

#StopAsianHate 回應針對亞裔族群的仇恨犯罪

圖片
  My heart goes out to the Asian families suffering from hate crimes lately. As an educator, I feel the urge to say something.   In Asian cultures, we are taught to put the interest of the group before ourselves. So we may not be loud, but that doesn't mean we feel okay to be mistreated.  In my Chinese I Class, I would always spend time to discuss with my students how to respect people that ar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or just people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you.  To my surprise, these 14 to 18 years olds always show me how open-minded they can be. My students came from all kinds of ethnic groups. There are local students and also exchange stud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But the thing that they shared in common is that they are all willing to learn, and they are able to empathize.   I usually showed my students a video of Asian people shared their feelings towards stereotypes against them.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I would ask them the following 5 questions:  a. How do you feel when

中文教學 -- 聖誕節電子賀卡

圖片
聖誕節又到了,以往班上這時都瀰漫著歡樂的氣氛,因為要放假了! 上課也可以玩些秘密聖誕老人、手做聖誕樹吊飾等有趣的活動。不過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教學活動得改為線上,因此我試了一個讓學生做聖誕電子賀卡的活動,很欣慰的是效果意外的還不錯,所以在此分享😀。老師們常常過節都得絞盡腦汁變出新把戲,希望這可以提供往後需要的老師們一點靈感、作為參考。 這個活動我使用了一個網站叫 Book Creator ( https://bookcreator.com/ ) 。這個網站可以讓學生在上面創作自己的電子書,可以打字、手寫字、上傳圖片或影片、也可以錄音。功能十分齊全,所以學生可以做出很有創意的書,老師也可以依據要訓練學生的聽說讀打寫哪種技能,設計出不同的活動。 小前提是Book Creator  免費的版本只能開 一個圖書館 ,裡面只能放 四十本書 。我一開始沒發現,直到學生反應他們加不進去了,只好自掏腰包。 全班完成後,老師可以輸出學生的書,網站會產出一個網址,學生的書就真的很像擺在圖書館的圖書架上,讓讀者可以一本本點開來看,我覺得這設計蠻可愛的!  我用這個網站做的活動是,讓學生做聖誕節電子賀卡給台灣的交流班級。我的學生是大多數第一次學外語的 高中生 。這個活動很適合上網課時,讓學生在家花一兩天自己做。以下是學生得包括在電子卡裡的內容:  - 封面頁 : 練習寫聖誕節快樂五個字 - 第一頁 : 中文自我介紹,練習打字,也要口說錄音 - 第二頁 : 英文回應台灣交流班級 (我的班和台灣班級有交流,之前已經做了幾次影片活動來往,這次輪到我學生回應)  - 第三頁 : 上傳有聖誕氣氛的自拍,再用中文唱一小段叮叮噹 分享 我做給中文一學生看的解說簡報 ,全職網課的學生照著這簡報自己在家做,沒有出現大問題。也分享一個學生做出的成果,這個學生實在唱歌唱得太好聽啦,不得不分享一下!  這次活動,我覺得我可以另外加強的是做出 rubrics 評分細則給學生,但我實在時間不夠所以沒有做出來,還好很幸運的沒遇到學生來跟我吵分數的情況 😅。我也用過這個網站做類似的中秋節活動,學生反應都還不錯,希望這個分享可以帶給老師們一些靈感! 😄 ***其他中文教學相關的文章*** 中文教學 -- 從「六月節 (Juneteenth)」談中文老師得了解的美國種族議題 中文教學 -- 聖誕節電子賀卡 中文教學

海外華語教師工作申請 -- 教育部選送華語教師 (下)

圖片
這一系列分享,希望能幫助有興趣、有志於到國外體驗工作、教中文的人一點方向。小前提 : 我申請這些工作的經驗是在 2015-2016年左右,所以現在可能一些申請的細則、甄選方式等都已經不太一樣。如果你是認真要考慮某個工作的話,還是要自己去研究一下最新的規定喔 ! 這裡分享的只是在當時我個人所經歷的過程。 海外華語教師工作申請 經驗談 -- 傅爾布萊特 Fulbright 教師赴美進修暨協助華語教學獎助計畫 海外華語教師工作申請 經驗談 -- 教育部選送華語教師   (上) 海外華語教師工作申請 經驗談 -- 教育部選送華語教師 (下) ----------------------------------------------------------------------------------------------- 本篇是這系列經驗文的最後一篇,也是分享我應徵上現在任教學校的過程。這間學校位於美國中西部,大城市近郊的一個公立高中。對 教育部選送華語教師計畫有興趣的老師們,可以到官方網站上 ( https://ogme.edu.tw/Sc ) 搜尋更多詳細資料。 文件繳交 教育部各個徵聘通告所 需要準備的文件其實都 大同小異。當時此計畫的申請資格如下: -有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證書 或 相關科系畢業 -持有教師證 -具有實際教學經驗 -持有駕照 (當時看到這點覺得挺有趣,實際來到這裡教書後,深刻理解玉米田裡沒有大眾運輸,不會開車的確很難存活)  資格符合後,需要送交審查的文件如下:  -中英文履歷 -英文版教學理念 -教學示範光碟 -英文版推薦信兩封 面試事前準備 第一關的文件具備齊全送審後,第二關的面試我覺得是更可以突顯出自己特色的一環,以下分享我當時如何積極的主動出擊。💪 一. 研究學校 我覺得在申請前先研究一下該校網站很有幫助,也可以觀察那間學校的風氣,稍微想像一下你會不會喜歡在那裡教書的生活。我先上網找到這間學校的網站後,仔細研究了一下,像是有什麼其他課程 (尤其是外語課)、一些他們的最新消息新聞等。教育部那時候的徵聘公告上寫說學區長和校長會親自來台灣面試,所以我也查好他們名字,以免見面時亂叫名字。記得那時候面試時,一見面我就稱呼他們 Dr. XX 和 Mr. XX,不過校長其實剛換人,所以網站上是上任校長的名字,但他們並不以為意而且很驚訝地稱讚我